这里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这里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泰安东平的历史,就是东平湖与东平城相依相伴的历史。
提起东平,大家立刻就会想到山东省第二大湖泊——东平湖,这个以东平命名的湖泊似乎命中注定与东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由于洞庭湖的沧桑巨变才上演了一幕幕城市兴衰史和人间悲喜剧。
独领风骚的大汶河由东向西滚滚而去,最后投入东平湖的怀抱,成为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存在了几千年的东平湖由于历史的原因面积大大缩小,名字也改了多次。
东平县城坐落在东平湖畔。翻开历史的长卷,这里先后出现过许多城市,它们因东平湖而兴旺,因东平湖而衰亡。
在远古时期,鲁西南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由于黄河、淮河的不断淤积,大片的平原逐渐生成,但在低洼地带仍残留了众多的水域,大野泽就是其中之一。大野泽就是东平湖的前身。《尔雅》有云:“尔雅十薮,鲁有大野。”就是说大野泽在当时位居十大湖泊之列。而《元和郡县志》上说:大野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横跨了今天的东平、梁山、巨野、嘉祥等地,面积知道令人惊叹。
“东平”之名起于虞夏。据《尚书·禹贡》记载:“大野即潴,东原底平。”东原就是东平的古称,这句话不仅描述了当时的地质情况,也是“东平”这一名字的来源。
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于是在5000多年前东平境内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
商周时期,这里出现过郸、宿、须句等诸侯国;秦时代置须昌、无盐、张三个县。至公元前52年,西汉设东平国,汉宣帝的儿子刘宇成为首位东平国王,国都就在今天的宿城境内,东平国下辖七县,包括现在的东平及济宁一些地区。
此后光武、魏武二帝都曾封其子为东平国王,东平进入了它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并以冶炼著称于世,成为当时泰山周围的两大冶铁中心之一。
至公元788年,即唐德宗贞元四年,改设东平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东平县名。宿城自西周开始至唐代,为国、为郡、为县,近两千年后逐渐湮灭。
随着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东平西部逐渐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东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开始西移,由宿城转向了须昌。特别是唐朝初年郓城治所从郓城迁须昌以后,须昌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继汉代之后又一个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须昌城是天平郡节度使、郓城和须昌县的三级政府所在地,它的规模要比现在的州城还要大。
说到须昌就不能不提到“清水石桥”,此桥兴建于隋仁寿元年,是一座比赵州桥还要早、还要长的巨石桥。这座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石桥,对须昌城的兴旺,对鲁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今天我们也无法一睹它的雄姿,它与古老的须昌城一起消失在东平湖中。
据史料记载,从古代时期到北宋末年黄河曾经有过三次大的决口。涛涛黄水滚滚下,与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
梁山泊,造就了一部闻名世界的小说《水浒传》,造就了一干“啸聚山林、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也造就了东平湖的千古美名。那一幕幕惊天动地的水浒故事,为八百里水泊增添了豪情与侠义。
令人遗憾的是,梁山泊的形成之时,也成了须昌城的灭亡之时。宋咸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由于黄河决口,须昌这座辉煌了三百多年的城池结束了它的历史,沉睡在了水下。郓城奉旨移建于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