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林立,似连营十里
对于高桥海滨浴场的布置,1937年的《礼拜六》杂志曾记录道:“在海滨浴场的前面,首先和你接触的是几家出卖零星杂物的小商店,几辆停在马路旁边的人力车和海滨饭店的那所小洋房。由宽阔的石阶上走去,爬到了高巅便是卖票处,每人纳门券一角。过了宫殿式的走廊,是一个滚圆的池子,四周围着一条土堤,种满了绿色的柳树,中间有一条横堤,上建六角小亭。穿将过去便是更衣室,而海滨也是在望。灰黄的海水,一阵阵的巨浪打到海滩上面,大有吞舟卷物的气概。引颈远望,帆船点点,在海中来往,对岸的海边,凭你的目力是怎样的好,也是看不出来,只见水天一色而已。”
碧波翠柳,洗却都市纷芜;鸟语花香,静养心之本性。1935年至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前,高桥海滨浴场进入繁荣期,每到夏季几乎是人满为患的情形。据1935年7月《人生旬刊》报道,广东游泳代表队与高桥海滨浴场联合举办海浴会,事先柬邀各界人士前往参观,并备有专轮接送,市长吴铁城亦亲自莅临,观看队员们水中的竞赛与表演,颇极一时之盛。
高桥海滨浴场成为市民周末郊游的首选,与容积有限的游泳池相比,人们无不以一试海浴视为无上娱乐。在这里,人们忘却夏日的炙烤,舒缓生活的苦闷,回归童年的欢愉。正如《万影》杂志1937年第11期上所载文字:“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辽阔的海面,你可以看到各种各色混合的人群,有绅士、少爷,和什么‘家’衔头底人物,以及花花绿绿健美妩媚的小姐太太。假如你对游泳有一点儿技术,你就可以尽量狂游,如果带了一个‘爱人’共泳,那就更可说是‘锦上添花’。在那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汹涌的浪花夹着欢笑的音播布着,不但能增加你的兴奋,并且还能引起孤独的年青人底‘艳羡’而大出‘风头’哩!倘若你是不会游泳的人,那么就在海水的浅处沉浸一会,也能排除热气熏蒸的烦躁,可以消弭你生活上积聚的忧郁和苦闷。”即便在八一三事变之前,大战在即,海滨浴场依旧游人如织。1937年6月24日,兴业信托公司向上海市公用局申请借用车辆通勤于高桥和市区,以缓解游客增多带来的压力。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上海,已经成为远东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社会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过着比较安稳的生活,同时也深受同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穿西装、听唱片、逛公园,海滨浴场自然也是他们生活娱乐的重要选择。同时,众多社会名流盛夏来到高桥海滨度假,他们的照片和海滨景色见诸报端,也吸引了大量慕名的游客。高桥海滨浴场的一时风尚是时代环境所赋予的,也是现代市民社会兴起的重要体现。
酷爱游泳的著名舞女梁赛珊
喜欢音乐的人们带了唱机,在帐篷里享受爵士乐
海滨浴场的几次重建尝试和最终没落
日伪时期,受战乱和飓风影响,海滨浴场的一部分被损毁,其余一部分亦被划作危险建筑。1941年,汪伪上海市市长陈公博下令将其全部拆除,浴场中淋浴器等设备则被拆运至伪市府新建的职员运动场使用。
抗战胜利后,公用局曾与市轮渡公司签订合同,尝试对海滨浴场进行复建,但政府已陷入内战,苦于资金问题,一拖再拖。当时的杂志《上海特写》描述道:“八年烽火把高桥海滨浴场摧残得荒凉落寞,以前是消夏胜地,而今蔓草丛生。”1948年6月22日,市民政局局长张晓崧在给公用局的公函中,更是写出了这种现实的无奈:“现在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既无休憩之所、又无饮食之店,矗立岸堤,口干腹枵,望海兴叹,扫尽游兴。群众集体至职所询问原委,实觉愧无以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总工会和市体委曾因陋就简,另在高东乡徐家路滩复建海滨浴场,有更衣室、淋浴室等简单设施,可惜1963年毁于台风。1984年,在肖车等老同志的倡议下,由川沙县人民政府领导,采用社会集资的办法,重新开办综合性的高桥海滨游泳场。新浴场于1985年6月建成开放,占地940亩,包括2000平方米的更衣、出租、寄存的建筑和7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现在的高桥市民仍有很多人清楚记得当时海滨浴场再次开放的盛景。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修建外高桥电厂等原因,高桥海滨浴场最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