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拼的话,也有机会打赢,毕竟,根据历史记载,曹军中当时有疫病在传播,战斗力下降得厉害。
但周瑜没想硬拼,黄盖献上了火攻之计,并以自己为诱饵诈降,把这一把火放进了曹军营寨。
三国时期三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的“赤壁之战”就因黄盖诈降后放的这一把火而决定了胜利者。
此战被很多人认为是导致三分天下的最关键战役,孙、刘联军都受益于黄盖的诈降计,火攻计。
这也是东吴用诈降计而获得收益最大的战例,有了第一次,就想用第二次,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能得到的红利却很多。

二:“石亭之战”,曹魏大司马曹休被诈降计所坑
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东吴黄武七年),东吴跟曹魏之间,爆发了“石亭之战”。
这次战役的起因,就是东吴又搞了一出诈降计。
此前,东吴军队三次跟曹休对战,三次皆败。孙权一直想着报复,正面打不赢,就搞诈降加偷袭好了,东吴最擅长这些。
孙权让鄱阳太守周鲂给曹休写信,说要叛吴投魏,希望曹休派兵接应。
鄱阳是在今江西境内,曹休当时是驻扎在淮南的扬州,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他们中间隔了一个安徽省。
这个距离有点远(从地图上看,是东西向距离,比南北向距离还是要近很多),于是,周鲂要求曹休派兵到皖城(今安徽潜山)跟他汇合,一个北上,一个南下。
我解释这些地理位置的原因,是想要说明曹休上当的根本原因。

因为,不管是鄱阳也好,皖城也好,都是在东吴腹地,算是东吴政权的大后方,如果能在东吴腹地闹出大动静来,没准就能一举把东吴给灭了。
曹休出兵后,魏明帝曹叡赶紧派司马懿和贾逵分别统帅两支大军策应曹休,也是看出了这一点,如果周鲂是真降,收益就太可观了。
这是曹休愿意亲率十万大军,去接应周鲂的根本目的,他想要一战灭吴。
这中间还有点背景故事,当时,曹休已经被曹叡任命为大司马,是名义上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位居大将军曹真之上,按照规则,大司马是应该回朝到中枢指挥全国军队的。
在他之前担任大司马的曹仁,在他之后担任大司马的曹真,都是回朝后,才受任这个职务。

但曹叡却让他待在地方上,也就是说,他只是名义上的大司马,管的也只是曹魏东线战区这一滩子,这或许也让曹休憋着一口气,迫切希望,用灭吴的战绩,让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司马。
所以,曹休接到周鲂的归降信后,很快就带兵出发了,至于他有没有考虑过周鲂是诈降,他的传记里没写,估计是没想过。
也因此,东吴的诈降计成功了,曹休带着大军走到石亭(今安徽桐城境内)时,被东吴军队伏击。
双方的军队数量差不多,曹休是十万人,东吴有陆逊、朱桓、全琮各三万人,再加上周鲂自己带的军队,以及在曹休后方游击的朱然带的军队,东吴的军队也有十万人左右,或许略多于曹休。
因为走得很快,曹休早就跟策应他的司马懿(当时已停止进军)、贾逵两路大军脱离,算是孤军深入。
孤军深入东吴腹地,遭遇到有准备的伏击,兵力也不比他少,曹休的失败就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