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测量了用工之人力、财力、物力之所需,精打细算,由原估价五十万两精简至奉洋十二万元。本想第二年开工,没想到遇上了武昌起义,也就是辛亥革命,“奉部令各项工程一概停止,所有款项用备军需”。但金梁并未因此而有动摇。“金公自登高瞭望,沿河勘察之后,深以县街不保,朝夕为怀,不肯置诸不理”。于是“经金公转请拨款五千元......河统有缺口处用人力补齐,以免溃决。有流东岸县街之西北栽柳一行,培以土堤,使其柳长沙积,成为高岸,如上游天然之势,阻水南流,使原有之河统之口转向西南。卫县街计长二十余里,均用三寸粗、五尺高之柳椿,密排如篱,两边培土成壕,计共堵口四十余处,栽柳二十余里,仅用洋四千八百元。复于县街西头用麻袋装沙,将河流堵出街外。此时,年秋十月初,次实行小修,并移河于街外也。”可以说,作为一个封建官吏,金梁为新民地区百姓,整治柳河水患,改变民不聊生的困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对柳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河道已大有改观,水患已基本根治。如今,站在柳河大桥举目四望,绿荫覆盖的河湾与废弃河道,共同诉说着河流的变迁史。因为河水的滋养,柳河河滩碧绿青翠,和覆盖着青草的平缓丘陵一起,构成一幅淡雅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