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的株洲火车站(现火车站前身)
随着株洲城市的发展建设,大批建设者手提、身背、肩扛着行李,从全国各地来到株洲,原有的破旧矮小的老火车站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客流,升级扩建势在必行。1955年,株洲火车站进行了第一次扩建,新建站房有800多平方米,建筑采用砖木结构。第二年又修建了第二站台,一、二站台间架设旅客专用天桥。到1957年,车站的铁道已发展到14股。
在铁道部和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75年,株洲火车站在原址上兴建了株洲新客站,也就是最近开始拆除的株洲火车站大楼。建设第一期工程为主楼和北附楼(售票厅)、还有软席候车室、人防地下通道,设计总面积达到10515平方米,项目于1981年竣工。接着进行的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南附楼(行包房)、天桥、地下通道及遮雨棚,1985年第二期工程竣工。这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市民最熟悉的株洲火车站。
原粤汉铁路株洲站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株洲火车站,与新客站相比,位置偏南,即正对老株洲饭店(今金轮国际服装市场),而新客站主楼正对的是车站路及江边。当然,这样的细节大多人并不清楚,能知道的就算得上是“老株洲”了。
新客站动工时我已参加工作,那时出差只能坐火车,故常与新客站有交集。彼时的火车有慢车与快车(含普快和特快)之分,如果出差距离较远,哪怕是坐的快车,往往也要在火车上待上一两天。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去成都出差,因为途中遭遇了两次山体塌方,到成都时已是第三天。
(三)
关于“株洲站”站名的这3个字,其实也先后换过好几次。上世纪60年代老火车站的“株洲站”三个字是美术字,到了1981年株洲火车站主体大楼建设竣工后,第二年由株洲本土书法家、株洲市书法协会首任主席左重庆书写的行书版“株洲站”。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此时株洲火车站主体大楼上方的“株洲站”三个字换成了电脑打印的美术字体,而今天正在拆除的火车站大楼上方的“株洲站”站名,是2005年由著名的醴陵籍书法家李铎将军所题写。
到2000年,株洲火车站共有客运站台4个,股道32条,客运站房总面积达15520平方米,候车室也增至8个,设置候车座位4000余个。站前广场面积7000多平方米,两侧为公交车、出租车停靠站,便于旅客及时换乘。当时株洲火车站规模进入全国十大客运站行列,成为湖南境内3个特等站之一。进入新世纪,株洲火车站这个曾经的特等站,已经跟不上时代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这次株洲站改扩建项目,是要拆除现有火车站,与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中心站两站合一,新建一个线上站。规划新火车站站房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相当于现有站房面积的5倍,项目总投资达14.9亿元。十分有趣,又十分巧合的是:84年前,面朝西的粤汉铁路车站与面朝东的浙赣铁路车站形成“背靠背”形式。而今日要修建的株洲新火车站,又是由面向西的西子站房与面向东的东子站房(城铁株洲站),再度形成“背靠背”模式。只是84年前的“背靠背”,与今日的“背靠背”,其规模和气势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火车站里的童年回忆
戴萍
10月20日,爸妈接到单位通知:退休职工统一到火车站合影留念。他们特意穿上了工作时的制服,去与工作了30多年的站台、货场道别。看得出,他们都很不舍。其实,不舍的人还有我。
作为名副其实的铁路职工家属,株洲火车站不仅有爸妈几十年的工作回忆,也有我的快乐童年。我看的第一本《故事会》,吃的第一个蛋筒冰淇淋,经历的第一个不眠之夜……都在这里。
读小学那会儿,因为没人带,每当周末遇上父母“碰班”(指双方都要上班),我就只好跟着妈妈一起去上班。妈妈是候车室的售货员,日常工作是卖零食、杂志、帮人办理包裹寄存……当然,具体站哪个柜台是不固定的,每月一换。上个世纪90年代,株洲火车站的人流量特别大,有的柜台又是开放式的,妈妈怕我走丢,总会拿把小板凳把我塞到柜台最里面的角落,再在书架上选一些趣味性强的杂志给我翻,当我沉浸在各种曲折离奇而又趣味十足的故事中时,可以安静地呆上几小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迷上了《故事会》《笑话集锦》,常常一个人猫在角落里或是哈哈大笑,或是欷歔感慨,有时被故事里的情节所感动,还会一个人偷偷流眼泪。再大点,我开始看《文萃》《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文学积累开始逐渐增加,遇到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时,内心多少会有些小开心。可以说,书柜是童年时的我最喜欢妈妈站的柜台,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