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站了,儿子排在队伍中,一个劲地冲我们挥手,让我回去,可我哪里舍得离开?我想跟随他们的队伍一同进站,但被拒绝了,于是跑到售票厅买了一张去往长沙的火车票。待我买完票回来,儿子的大部队已经全都进了站。我捏着车票挤进候车厅,找了很久才在那成百上千的一片绿色中找到了儿子那张稚嫩的脸。我握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多吃饭,要他听首长的话,要他好好锻炼,要他一定记得打电话回家……株洲火车站,成了我与儿子第一次离别的车站。株洲火车站,承载着我的牵挂,带着我的孩子去了远方。我站在车站的前坪,久久地凝视着那正前方的大钟表,内心忍不住想着:它要转多少圈,我才能在这里与我的孩子重逢呢?
这几天,朋友圈和抖音被纪念株洲火车站拆除重建的照片和视频刷屏了,很多朋友趁正式拆除之前特意跑去火车站广场合影留念。而对我来说,这里承载了人生太多的回忆,早已与生命不可分割。
我心期待 李春璞
我对株洲火车站最早的印象,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
大约是1976年的冬天吧,年幼的我随父母从北方回永州老家探亲,火车要在株洲中转。上车前就听父母说,株洲站是南方一个很大的铁路中转站,这让我满怀憧憬。
火车到株洲时,恰是半夜。火车站正在进行改造,出站口好像是个昏暗的工棚,进出通道非常狭窄,出站旅客很多,大家都提着大包小包的,让原本就不算宽敞的通道显得更加拥挤。因为下雨,正在施工的地面上有着不少积水而变得泥泞。南方的冬天又湿又冷,出站口的广场上,有几个小凳子上摆放着洗脸盆。旅客交上一点钱,商家就会提起地上的热水壶,往脸盆倒上一些冒着热气的水,旅客可以用商家提供的毛巾洗一把脸,去去寒气,这让我感觉好奇又新鲜。雨水,泥泞,寒冷,热气,在火车站见到的画面,构成了我对株洲的第一印象。
再次路经株洲,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那时我在湘潭上大学,从永州去湘潭没有直达列车,需要在株洲中转。那时的中国铁路,远没有如今高铁出行这么方便。每当遇到开学或者放假,尤其是寒假期间,往返经过株洲上下火车时,感觉都是一场“硬仗”,我有过多次从车窗爬进车厢的经历。那时买火车票,只能在火车站售票厅买,而且没有联网售票,不能从湘潭直接购买到永州的车票,只能先坐火车到株洲,下车后再去售票大厅排长队购票。寒假正是春运高峰,购票者之多可想而知。为了一张车票,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是家常便饭。
因为车次少,买好中转票后,往往还要等上几个小时甚或半天、一天才能上车。有一次因为距离开车还有五个多小时,天气太冷我又没地方可去,只好在火车站旁四处转悠,最后在现在的江南商城对面找到一家录像厅,勉强睡了几个小时。污浊的空气,嘈杂的人声,就是那时对株洲的印象。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到株洲工作后,火车站更是成为每年都必须报到的地方。每到春运,排出售票大厅的购票长龙让人望而生畏。为了买到票,不时有人插队。这时候,买票就成为比拼体力的活动,为了买票吵架甚至打架斗殴的场景也曾见到过多次。为了维护现场秩序,后来到了春运期间就会有民警执勤。
2008年武广高铁开通后,这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我家住河西,常年往返于长沙与株洲之间,快速便捷的高铁成了我的出行首选,株洲火车站开始慢慢变得生疏和陌生起来。前几年长株潭城铁开通了,因为城铁株洲站没有修建好,所以每次乘坐城铁,我只能到株洲南站下后再回家。感觉还是不如高铁方便,乘坐体验几次城铁后,我就放弃了。
这回株洲火车站全面拆除改造,完工后将成为普铁和城铁综合站,算是株洲火车站建站以来非常大的一次改造。相信等到改造完工后,新的株洲火车站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和便利。到那一天,我可从河西乘坐株洲本土生产的智轨到火车站,再乘坐城铁前往长沙,这必将是一趟新鲜又时尚的旅程。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来源:株洲日报
审核:罗小玲
编辑: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