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演八天戏啊!
整个七月半,卖东西的、演戏的、上坟的、做法事的,应有尽有,可谓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典礼。
从宋代至清代,中元节前后,全民参与度非常之高,而如果考虑到国人有“丧事喜办”传统的话,那七月半,无疑是一场全民的狂欢。
2、中元节的由来:儒释道的融合
中元节俗的来历,其实和儒释道都有关系。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佛教则称其为“盂兰盆节”。而在这个节日的背后,既有儒家始终提倡的孝道,也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宗族观念。
每年夏天,汉传佛教的佛教徒会“结夏安居”,到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正式结束。当然,“结夏安居”是出家人的事,而一部流传很广的佛经,则给了普罗大众一个过节的理由。
《盂兰盆经》载:目连尊者在地狱见到了母亲,但母亲因罪重而无法进食,以至于饿得皮包骨头。目连不忍,便向佛求解救之道。佛说,七月十五日,须以百味五果供养十方众僧,如此,合众僧之力方能救目连之母脱离苦海。于是,目连在七月十五这一天照办,母亲(以及七代先祖)也脱离了苦海。
“目连救母”的故事出自佛经,后经历代文人的加工,成为一出常演不衰的剧,甚至还衍生出一个特别的剧种——目连戏。但这个故事本身,却有浓厚的儒家孝道的意味,因此历来有人认为,《盂兰盆经》是经过汉人改造的佛经。不过不管怎么样,“目连救母”的故事,乃是中元祭祖的重要源头。
在佛教徒眼中,这个节日出自《盂兰盆经》,被称作“盂兰盆节”。[盂兰盆,有说是一种食器,也有说是梵文音译(意为“解倒悬”),至今没有定论]
七月十五,除了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外,也是道教的中元节。
《初学记》引《道经》云: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
这一天,是道教徒眼中的“中元”,道教徒认为,上元、中元、下元分别对应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七月十五中元日,正好是地官赦罪的日子。因此,在道教的语境下,也逐渐有了普渡鬼魂的习俗……
在中元节形成的过程中,虽然佛教、道教都有广泛参与,但主心骨还是儒教。
孝道,是国人最传统、最久远的基本道德,而“慎终追远”的思想,则贯穿一整年的生活。在中元节前后,祭祀远去的先祖,请他们回来吃顿好的,正是孝道的表现。
除此之外,将自己的孝心,延展至对其他已故之人(鬼)的怜悯和救赎,这也正是儒家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