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佛教的义理、道教的科醮、儒教的伦理,逐渐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对华人世界影响深远的大节——中元节。
3、中元节的意义:血脉存续、一团和气
中元节的习俗,如此隆重,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延续过去的传统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中元节习俗的背后,其实是现世的人,和彼岸世界的沟通和联系。
这个节日,虽然披着儒释道的光环,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隐秘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四方共同构成,即:故世的祖先,现世的人,四处飘荡的鬼和居于天上的神。这其中,无论是祖先,还是鬼神,都不属于我们的世界,但他们显然可以和我们的世界相互关联。
《续齐谐记》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家住杭州的徐秋夫,是个医术精湛的大夫。一天,他听到空中有鬼在痛苦地呻吟,一问方知,这鬼生前是个小官,因为腰痛而去世,没想到,死后成了鬼,依然受腰痛折磨。此鬼听闻徐秋夫医术精湛,便跑来请他治病。但人鬼殊途,怎么施针呢?鬼告诉徐秋夫,只要扎个稻草人,在上面施针,结束后把稻草人投到河里就可以了。徐秋夫依样照做之后,当晚鬼就给他托梦,说自己的腰痛已经完全好了……
这个故事和中元节无关,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的观念中,活着的人,和死去的鬼,不仅有许多相似之处,还能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式、道具,产生联系。而中元节的背后,也有这样的意味。
我们再回到中元节的习俗(接祖、祭祖、普渡孤魂),便能想到这些仪式内容的背后,有特别的意味:
现世的人,通过特殊的仪式,和彼岸的世界取得联系,借助神佛的力量,安抚无主的孤魂野鬼、告慰亡故的祖先。
这样,孤魂野鬼不会干扰正常的生活,神佛将护佑正常的生活,而祖先则享受了天伦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血脉、香火的延续。
一个中元节,背后是人、鬼、神、祖先四方的互动,但归根到底,目的还是现实的:求得自己家人和整个地域(“普渡”通常以宗族或城镇为组织单位)的平安顺遂。
换句话说,过中元节,很少是为了个人,而更多是为了一个家族,乃至整个城镇。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近年来,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中元节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毕竟,今天的社会,很多人看重的是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而对于整个家族、乃至整片地域,已经没有那么强烈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