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一)竹节人1、重点:掌握刻画人物入迷的形象的写作方法,可抓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作具体描写。2、主题概括《竹节人》围绕“竹节人”主要写了( “我们”用毛笔做竹节人)、(“我们”斗竹节人 )、( 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玩竹节人)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 (快乐、有趣)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3、整体把握本文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问题一:斗竹节人的乐趣主要表现在哪几种情形呢?首先,是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简单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单的爱与纯洁无瑕的乐。)其次,就是当一个“斗士”的线被卡住时,“斗士”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用“斗士”与“傻样子”构成反差,生动地写出僵住的竹节人直挺挺、一动不动的可笑模样,表现当时玩游戏的快乐与胜利时的喜悦心情。)再次,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制作武器,创造名号,使竹节人显得更加神气威武。接着.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发明了橡皮脑袋和纸盗甲,却弄巧成拙,这样的竹节人中看不中用,反而不敌对手。最后,同学们在大规模的、热烈的搏斗中人迷,忘记上课。(从侧面烘托出竹节人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满足。)问题二: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问题三: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言外之意。1)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2)那一受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3)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4)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1)“我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够好,不像现在、玩具的品种多、而且人们也有钱买,而那时的玩具“只能自己做”,强调“都”“只能”,有点儿辛酸,也带一点儿调侃意味。2)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3)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的这种玩法的喜爱。4)原来老师也喜欢,甚至很爱玩竹节人!这让我们感受到志趣的相近,心灵的契合距离的拉近,所以怨恨和沮丧都消失了问题四:文中的一些语句,具有夸张的色彩。1、“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课桌豁口既宽且长,大词小用,极力表现课桌的破旧,有幽默的效果。2、“建立了赫赫伟绩”,夸张,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表现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第四单元】穷人1、《穷人》是 俄 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的夜晚,桑娜 和 渔夫 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 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他们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的美好品质。2、课文通过对 环境 、心理活动 和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 环境 描写,表现桑娜的 勤劳和善良 。4、而文中细致的 心理 描写,表现了她既 紧张 又 担忧 的矛盾心理,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形象。5、人物对话,个性鲜明,渔夫的话显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