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打比方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2、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解析:这句话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很渺小。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说明地球很小,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解析:“本来”的意思是:先前,原本。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补充: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一)揣摩说明文语言1.加点词好在哪里?(或有何作用)答题方式:用了加点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3. 加点的词在文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1)表态。不能删或不能替换(2) 定性。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含特殊情况等(3)若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显得太绝对化)(4)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二)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1.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明确,更有说服力2.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3.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4.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5. 用引用: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6.下定义: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更科学、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第七单元《月光曲》一、近义词辨析1、恬静——安静相同点:这两个词都有表示心里平静的意思。不同点:恬静:往往用于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表露出一种平静的神态;安静:除了表示心理活动,还可以用来描写环境没有声音的干扰。(1)夜深了,周围( )极了,一切都再沉睡中。(2)姑娘那( )的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2、幽静——清幽相同点:两者都有表示环境很静的意思。不同点:幽静:是优雅寂静,“静”有安静的意思;清幽:是秀丽而幽静,“清”含有秀丽的意思。(1)春天的樱花公园,( )的林中小道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游人。(2)这片树林远离大路,树木茂盛,显得很( )。3、苏醒——觉醒相同点:这两个词都指醒过来,结束了原来好像睡着一样的糊涂状态。不同点:觉醒:指觉悟,用在思想上,表示认识问题从不清楚到清楚;苏醒:原来的意思是昏迷后醒过来,指人失去知觉后得到恢复。也可以像课文中那样,用来描写出神后的清醒。(1)在巨大的教育攻势下,他终于( )了,向人民政府交待自己的罪行。(2)他刚( )过来,就忙问:“那些书受损失吗?”。二、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 )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 ),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三、《月光曲》的三幅画面(虚写)1、月亮刚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四、其余值得注意的知识点1、由上面的画面可知,《月光曲》的曲调应该是( )A、舒缓———明快————高昂B、明快———高昂————舒缓C、高昂———明快————舒缓2、兄妹俩的神情:入神、激动、恬静、陶醉3、区分第九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