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
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每到藏历新年,藏人还会用青稞面混合酥油,捏制酥油花。将油面团捏成佛陀、动物或花木的样子再染上颜色,这就是藏语中的“仔卓”(酥油花)了。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雕塑艺术,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矿物颜料塑成形态各异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虫鱼,无不逼真细腻,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酥油花的制作分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六道工序。寺院里的大型酥油花以宗教题材为主,兼及藏戏、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酥油花塑造时,温度要求较高,制作难度较大。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数十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藏人礼佛,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时,点灯、煨桑等都离不开酥油。酥油灯就是他们心中最熟悉也是最神圣的法器。佛像前成百上千盏酥油灯被点燃时,那燃烧跳跃的火种被视为与神明对话的心灯。藏传佛教认为,生命涅槃时,若没有酥油灯相伴,灵魂将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矗立在草原上,听耳边的呼呼风声,看扬起的牧鞭一次次抽缺太阳。远远的斜坡上一片碧绿,大片的绵羊像云朵一样漂浮在上面,弓下的脊背驮起了宁静的黄昏。走近,便会听到那温顺而腼腆的叫声,以及看到那温存善良的眼光,不得不使人惊呼:“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纯洁!”这是一个最接近天的地方,有着千百年盘旋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