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一些武侠小说,或者和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时,某个得道高僧圆寂了,遗骸火化之后,骨灰里总会留下几颗晶莹的舍利子,而这些舍利子可不是普通物件,而被视为佛门的“镇寺之宝”。
那么,舍利子到底是啥?为何随着殡葬改革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去世后选择火葬,却从来没有见到过舍利子呢?难道真的只有高僧圆寂后才有?
舍利子,这个名字首先就和佛教语言有关,里面的主语就是“舍利”,在古印度语里的意思就是遗体。
古印度高僧圆寂之后,一般会走一个火化的仪式,这个风俗和我们中原地区“人死土一堆”的观念是不同的。
而出家人火化之后的骨灰,会被装入一些特定的容器里,这个容器被叫作“塔”。
舍利子既然是从“舍利”这个概念而来,那么,自然就是指的火化之后遗留下来的“子”。
这个“子”比较好理解,也就是一些质地较硬、或具有不同光泽的坚固颗粒。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一些珠子形状的结晶体。至于文学作品里的“闪闪放光”,大多是是虚构的。
虽然,我们了解了舍利子就是古人火化之后,在骨灰中发现的结晶颗粒。但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那就是自古至今,中原人虽然习惯土葬,但也有不少火葬的先例,为什么普通人火化之后就没有发现舍利子、或者说那样的结晶呢?
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虽然似乎都有那么一些道理,但没有一种能带给人们足够的说服力,如下这些说法,您认为哪一种说法最可信呢?
最有市场的说法,舍利子其实就是一种“结石”。
而且,这种说法还不是信口胡诌的,因为现代人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对舍利子做了全面的成分分析,发现里面的成分主要就是一些无机盐类化合物。
而结石的成分我们都知道,基本就是草酸盐、尿酸盐之类。这么一看来,两者的成分如此相似,于是便有人认为,所谓的舍利子,其实就是结石。
但这种说法的破绽也很明显,那就是很多被确诊患了结石的现代人,火化之后却也没有留下舍利子,这是最难解释的地方。
还有一种说法,说古代那些舍利子是出家人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这些饰物火化前没有取下来,火化时被高温融化之后,和骨灰里的无机元素结合,也就成了舍利子。
但是,古代出家人的火化,基本就是用木头柴火点燃,这个温度能否溶解金属饰物呢?
作为最普遍的饰物原料黄金,其熔点在1064度左右,即使纯度稍低,也应该在800到1000度之间。
而木头柴火堆积燃烧时,焰心的温度只有600到800度左右。这个温度显然不足以溶解绝大部分饰物。
因此,饰物溶解成为舍利子之说,也无法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