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解析了废话文学的根源:是因为对低密度信息的一种嘲弄,解构或批判。

还有答主直接给出了如何创作废话文学的句式结构,比如通过单位转换的句式,来重复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每呼吸六十秒,就过去了一分钟。

整体回顾下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废话文学,这些日子在各个社交平台快速蹿红的逻辑,都离不开这届年轻人乐于追梗、造梗的行为习惯,所以这背后对品牌的启示又是什么?
02年轻人玩三类梗,品牌又如何接梗?
“废话浪潮”会持续多久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年轻人的追梗路之路不会停下脚步。
而对品牌来说,让自己的营销内容成为“梗”,无疑是这个年代最有效的“病毒式传播”。
从老乡鸡到蜜雪冰城再到《热爱105°C的你》,这阵子那些爆红的广告营销,真正出圈的本质,不是神曲也不是土味,都是让“内容”成为了“梗”,“梗”又随着网友的自发传播而火遍全网。
所以对品牌们来说,搞懂年轻人为什么爱玩梗,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而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下面先来看看都有哪些常见梗。
缩写梗
其中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缩写梗」,譬如80后的886(拜拜了)、520(我爱你)这些数字缩写,再到00后的XSWL、YYDS等拼音缩语,每一个年代都有特定的字符缩语。
此外还有一些因网红发酵的口头语,比如:“奥利给”、“Giao”、“耶斯莫拉”等等。

附00后拼音缩写
每一代的年轻人都会有他们的黑话,而使用这些黑话的最大目的,多半是来自社交的需求,也就是你也懂这个词,才能证明是一个圈子的人,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身份认同感。
面对缩写梗,对品牌来说要明白这是「身份认同」、「同一圈子」的术语,当品牌要和年轻人沟通时,就要尝试去了解他们的语境,然后去适当调整自己的话术,会帮助品牌快速和他们拉近距离。
这是品牌人格化、平等化与年轻一代沟通的重要方式。
段子梗
此外,网络常常还出现一些段子梗,如前阵子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再到“年轻人不讲武德”、“塞班”、“凡尔赛”,这些梗往往都是从一个人或一件事意外引起,其中一个核心句子或段子快速引爆全网。

面对这些来也快去也快的梗,品牌往往是需要借“梗”营销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三个原则:
1)要够快:首先是“梗”的内容生产快、更新快、淘汰也快,所以品牌「玩梗」更要讲求速度与效率,错过了最佳的时机「玩梗入场」等于没入。
2)要适度:同时对于品牌来说,适当“玩梗”可以成为社交营销中的调味剂、催化剂,也可能因为不当操作,过分博眼球,而引发反感。
3)要品牌化:玩梗前,先想清楚「梗」与品牌本身的契合度或者和品牌想传达的信息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