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我国人才选拔制度,主要采用世袭制,察举制和举孝廉制,贵族和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逐渐垄断了朝中的重要官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时期,开始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让有才干的人入朝为官,给了底层人才上升的渠道。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是一项很先进的选人制度,朝廷可以将天下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入朝为官,也让底层出身的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的情况比比皆是。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让朝廷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有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的发展,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开始将考试内容,限定为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八股文化后,逐渐变成了一种落后的、僵化的、死板的考察制度,不符合时代选才需要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考察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原本有六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导致《乐经》亡佚了,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9本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以及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等思想。孔子的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可以让人向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但当时周王室衰落了,无法让天下诸侯采纳孔子的思想。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观点,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当时诸侯之间,兼并、攻伐战争频繁,诸侯都想击败对手,称王称霸,所以对孔子的仁义礼教的思想观点不感兴趣,他们崇尚法家的王霸思想。例如秦孝公时期,他为了兴盛秦国,颁布求贤令,向天下招揽人才。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时,给他讲述孔孟仁政思想,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再来见他时,给秦孝公讲王霸思想,秦孝公兴趣浓厚,开始重用商鞅,支持他变法。
秦始皇是以武力征服六国,夺取天下的,所以他在位期间,崇尚以严刑峻法来管理百姓,秦始皇还“焚书坑儒”。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始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甚至还打压儒学。
汉朝时期之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在儒家学派的思想基础之上,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让儒家思想更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他为皇权增添了神圣的外衣,让皇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儒家学派还用三纲五常等思想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大臣、百姓都无条件地尊崇皇帝,维护皇权。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符合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的需要,所以不但被汉武帝采纳了,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儒家思想放在了一种崇高的地位,让儒家思想成为了我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还经过明朝朱熹等人的改造,更加符合皇权统治的需要,所以明清时期的当权者,为了推行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定为科举的考察内容,让读书人都读儒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