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我们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一例全周型早期食管癌,并为一名患者肠镜检查时发现3枚无蒂锯齿状病变(SSL),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手术(ESD)治疗根除病患。
1月6日下午,消化内镜中心张蓉副主任医师为一名患者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中下段黏膜粗糙,覆不均匀少许白苔,粘膜微血管增粗紊乱,行NBI观察及卢戈氏碘染色后发现患者病变呈全周型。


经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患者家属选择外科手术。




在随后一例肠镜检查中,一名中年女性患者结肠发现3枚无蒂锯齿状病变(SSL),该病变为结肠镜下极易漏诊的结肠癌癌前病变,我们用黄金刀成功施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整切除结肠病变,根除了结肠癌的隐患!耗时仅仅10分钟左右,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同时送病理检查。
患者术后当天即可下床自行大小便等轻度活动。

SSL(肠道锯齿状病变),多见于右侧结肠和回盲部,是大肠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大约10%。
内镜下观察平坦型较多,主要特征:黏液帽(黏液蛋白的缘故)、云雾状外观、扩张的II型腺管(Open II型)、分支扩张、蛇形的血管。当病变出现有蒂或亚蒂、隆起中有隆起、中央明显凹陷、病灶明显发红、合并IIIL、IV、Vi、VN型腺管表现时应想到癌变的可能性。
我们强烈推荐40岁以上人群筛查结肠镜,特别是大便隐血阳性,CEA增高,大便性状改变,大肠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等人群尤其适合。一旦发现都应该及时处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首选方法。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临床对消化道早癌及较大侧向发育肿物的一项新的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癌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免除了器官切除等开腹手术的痛苦。ESD与剖腹手术及以往EMR等内镜治疗方法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①创伤小;
②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③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④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对消化道早癌、巨大平坦息肉、粘膜下肿瘤(局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脂肪瘤、间质瘤、类癌等)可以应用ESD做到治愈性切除。
发现一例早癌,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我们呼吁大家能重视自己的“小胃病、肠炎”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患者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