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这首《出塞》,可谓是家喻户晓,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时期,是时西域用兵连连得胜,大唐气象正盛,边塞诗这一诗歌体裁也在时代的波澜壮阔里大放异彩。
对于诗中典故的解读,国人也都比较熟悉。比如「飞将」通常认为指飞将军李广,「阴山」是位于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山脉,为北方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地理分界线,「秦时明月」则更是被当作动漫《秦时明月》的剧名。
而诗句中的「龙城」典故,则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指的是卫青率汉军攻至匈奴「茏城」(同「龙城」),大败匈奴的故事。
田野间的卫青墓,位于咸阳汉武帝茂陵之旁,与霍去病墓紧邻。
图片来源:搜狐个人账号-申威龙/摄
在《出塞》一诗中,「龙城」代指的就是卫青,与「飞将」李广相对应。
但龙城本义是指匈奴的一座城,一般被认为是匈奴人的都城,又称「单于庭」或「龙庭」。由于卫青在此获得龙城大捷,因而用来指代他。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载:
「元光五年(误记),(卫)青为车骑将军,......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直接引用自《史记》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载:
「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卫)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史记》中载为「茏城」,繁体作「蘢」,草字头,《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记为「笼城」,繁体作「籠」,竹字头。
在后世解读中,一般认为茏城、笼城均为龙城(繁体作「龍」),亦被看作是匈奴人的都城单于庭,或称龙庭,也可用来泛指北方游牧民族的王庭。
唐代颜师古便在《汉书注》中对《卫青霍去病传》一文注释道:
「『笼』与『龙』同。」
但是,茏城或笼城真的与龙城相同吗?
将龙城视为单于庭或龙庭真的正确吗?
王昌龄诗中的龙城又是什么?传说中作为匈奴都城的龙城,到底在哪?
寻找「龙城」,成了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共同的一个目标。
01
考古发现中的「龙城」
2017年8月,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公布了一则消息,称中蒙两国联合考古队在今蒙古国中戈壁省(Dundgovi)发现确认了东汉班固所写的《燕然山铭》摩崖石刻。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名句。词句中用到的「燕然勒功」典故,便是东汉史学家班固随大将军窦宪(时为车骑将军)北击匈奴,至燕然山刻下《燕然山铭》一文,大胜而归的故事。
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燕然山铭》(局部)。
图片来源:《快雪堂法帖》
《后汉书·窦融列传》中载: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燕然山,一般被认为是今天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但此次《燕然山铭》摩崖石刻的发现地,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德勒格尔杭爱(Delgerkhangai ,城镇名)旁一个名为Inil Hairhan的山上,距离杭爱山脉最近也有约2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