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关猥亵儿童判罪争议颇大,是否重判,法律界悬而未决。
在教育方面,必须将推进防性侵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
如何筑牢未成年人的保护屏障,补上儿童性教育与防范的缺失,并在罪案的裁定上参照发达国家从重从严,成为文明与否的试金石。
![保护未成年人任重道远!我们该如何让孩子远离性侵害?](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3/14/1647255724PE0zcX.jpg)
日前,最高法权威发布:性侵儿童情节极恶劣坚决死刑。该负责人称,性侵害儿童犯罪严重损害儿童身心健康,严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人民法院对此类犯罪历来坚持零容忍的立场,对犯罪性质、情节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绝不姑息。
此前,有关猥亵儿童判罪争议颇大,是否重判,法律界悬而未决。2004年之前,嫖宿幼女甚至还当轻罪处罚。
有网友跟帖说:希望把拐卖儿童的也都执行死刑,因为拐卖行为同样恶劣!可以说,这方面的法律已严重滞后于现代文明的进程。
据最高法发布,以猥亵儿童犯罪为例,2017年至今年6月,全国法院共审结猥亵儿童犯罪案件8332件。
同时,最高法还公布了4起性侵害儿童犯罪的典型案例。从这些案件中可以判断,性侵儿童的重灾区在农村,在留守儿童。
这里有个更可悲的事实是,大部分的儿童性侵案件,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公开。专家粗略估计,性侵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隐案与报案比例是7:1。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仍是个沉重又长远的课题。对此,全社会要深刻反省,并拿出马上能付诸实施的法规和措施来。
儿童保护,从家庭教育开始
根据“女童保护”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86.55%的受访儿童表示没有上过防性侵课程,68.63%受访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
从2017年南京高铁候车室男子猥亵女童事件看,受害孩子并没有 “隐私部位”不可侵犯的意识。大庭广众之下遭到猥亵,女童没有拒绝,也没有反抗。
通常的情形是,孩子们根本不清楚自己遭遇了什么,尽管她们隐约感到对“那件事”并不舒服,但却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再次发生,更意识不到应该向家中的长辈求助。
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制干预,施暴者一般会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犯罪,有些犯罪的时间跨度甚至长达数年。
![保护未成年人任重道远!我们该如何让孩子远离性侵害?](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2_03/14/1647255724Wbk42h.jpg)
有的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被性侵之后,第一反应会选择私了,原因可能是以为这是在保护孩子,或者觉得事情传出去丢人。另外,性侵案取证难、量刑低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将罪犯告上法庭的原因。这就更进一步纵容了施暴者。
在教育方面,必须将推进防性侵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必须看到,中国的学校和家庭缺乏防性侵教育,很多人说不清究竟什么是性骚扰、猥亵和性侵害。
对比发达国家,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教育孩子“抚摸规则”:
教会孩子们身体部位的名称,以便他们能够说出身体的具体部位,并告诉孩子,他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是私人的;
告诉孩子对同学的抚摸和使用语言规范,学会不去骚扰别人,也明白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怎样保护自己;
告诉孩子,如果有人试图触摸这些私人区域或想要查看它们,或者如果有人试图向他们展示他/她自己的私人部分,他们应该尽快告诉可信赖的成年人;
教会孩子什么是“界线”,并且可以向任何令他/她感到不舒服或害怕的接触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