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这是书中对谐趣园的描述。谐趣园的前身名为“惠山园”,仿照江苏无锡寄畅园而建,乾隆帝得以在北方欣赏到南国的景色。谐趣园建园极为讲究,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从层次感和空间感来看都体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南巡至无锡惠山时,非常喜爱惠山寄畅园的美景,命随行的宫廷画师临摹制图。回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府大臣三和在万寿山东面仿建无锡的寄畅园。工程完工后,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奇趣。”这就是惠山园的由来。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因为院内建筑布局巧妙的安排,惠山八景被自然而然的凸显而出,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详略得当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的艺术创作有了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谐趣园风韵犹存,尽管梁木已朽,画柱已残,又几经修缮,但漫步其中,测量起细节之时仍能很深的融入其中,与谐趣园对话,哪怕是一个转角的高低错落或是亭台顶部的烫金壁画。

园内建筑均被游廊一线串联,形成内外相切的空间几何关系。
游廊作为小品园林中独有的特点,穿针引线,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洞加以曲水成径,以山抱石、造洞,使园中八景各谐奇趣,相得益彰。

水,谐趣园的水无疑是其点睛之笔。谐趣园地处颐和园的东北角,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院内借助近两米的落差,引北面后戏河的溪水,形成瀑布与人工峡谷。说到这里,我们可不可以敏感一些,有落差的地方就可以适当考虑建一些大小适宜的水景来增添景观的乐趣,这种水景显得既自然又易修建,其水源如引流而来便更为清澈,但可能会受一些季节的局限性。园中水面呈曲尺形,东西宽南北窄,中部大片水面在外,四角有大小不等的四块水面,增强了水面的层次感,加大了景深。个人觉得这种水面局域分布极为巧妙,使谐趣园不算很大的院内,五脏六腑一应俱全,大小不等体现住了其在详略上下足了功夫,并且增强了其跳跃性,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

石,地处万寿山东侧,地形上很自然的借用了万寿山的山势,跌石为峰,形成起伏多变的低山丘陵效果。假山石可以说是南方山水园林的典型特色,特别适用于小品建筑。在知鱼桥旁边有一座假山,远看是一处纯粹的景观,近看则有一处石阶隐藏其中,工人们在自然景观中登高远望,观谐趣园的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