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资深露营玩家,到“风格露营”的组织者,太格有物创始人徐虎见证了露营在中国从“小众”晋升“顶流”的过程。
现代露营文化的历史并不长。1908年,热衷自行车旅行、会亲手制作帐篷的英国裁缝托马斯写了一本《露营者手册》,分享了自己多年积累的露营技巧和经验。在那个汽车还没普及的年代,露营爱好者只能用自行车、独木舟、小艇、马拉大篷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携带装备,用帆布在不同的地形上支起山脊帐篷。
十多年前,徐虎开始了传统露营、户外运动和复古骑行,他喜欢的事物,多少跟“现代露营之父”托马斯有些重叠。积累了经验之后,他想要组建一个平台,把全国各地的露营爱好者挖掘出来,让大家从孤独的状态聚合在一起,交流分享。
2012年,他离开互联网行业,创立太格有物APP。太格曾以自行车生活媒体的形式组织起500多人,进行北京复古骑行。那次庞大的活动吸引了上百家媒体关注。那之后,太格的社群平台逐步扩大,围绕露营文化,凝聚起一个稳固而多元的新生活方式群体。

这几年,徐虎组织了四场大规模的“太格露营”,参与者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露营玩家多达上万名。在“太格露营”现场,设计师、艺术家、咖啡师、花艺师、美食美酒达人等不同领域的玩家贡献出各自才能,形成了一个“生活风格市集”,从露营帐篷装备、户外家具、Vintage家具、复古杂货、时髦穿搭到美酒咖啡,无一不包。
这帮会玩又愿意分享的人,在一个聚集了同样爱好者的圈子里,将“风格露营”塑造成一种全新的户外露营生活方式,更像是“露营”主题下一场沉浸于自然的生活节。
尽管露营火了,但中国的“风格露营”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将“风格露营”做成品牌的,国内仅有太格、天开等寥寥几家而已。
所谓“风格露营”,在徐虎的解释里,比传统露营的概念更广泛,它囊括了露营、穿搭、美食、徒步、登山、钓鱼、独木舟、摄影、音乐以及手作等众多活动,既包含了“精致露营”和“搬家式露营”,也是一种与户外和精致审美相关的生活方式。
“露营的火爆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但人群增长到如此巨大的规模,还是在意料之外。”徐虎告诉第一财经,露营在这几年迅速破圈,不同年龄层和职业群体玩家涌入,人们争相购置时髦的露营装备拍照晒到朋友圈,露营的相关消费也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一环。
露营火爆,资本入场,给从业者带来很多机会,也让徐虎有了更多反思,“风格露营大众化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大家去正确认知和体验这一文化,而不是在新鲜感过后,又去追逐新的流行文化,最后变成露营生意(而已)。”
【对话】徐虎:安全是体验露营的重中之重
第一财经:早在2016年,“太格周末”就发起过Cool Camping等线下活动,那时候国内的“风格露营”是什么状态?
徐虎:那时候还在启蒙阶段。大家对于露营装备的学习,始于国外的网站和杂志,然后在国内进行不断尝试,结合国情去融入和探索。
当时入驻国内的户外品牌不多,能买到的装备也比较少。代购也有一些困难,只能一点点收集。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也要根据不同的露营环境,去创造玩法,解决户外复杂的问题。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不断犯错中去总结和分享经验,制定规则,避免后来的玩家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和我们一起遵守规则。
第一财经:2019年开始招募露营玩家,你看到了什么趋势?来的玩家都是什么样的人群?
徐虎:第一次来参与的玩家还是以创意界人士居多。让我们意外的是,第二次现场就来了2500多人。这些玩家来自各行各业,有和朋友来的、有带父母和孩子来的,有带爱人来的,大部分人对“风格露营”没有很深的了解,就是想去尝试、了解和体验露营文化。
他们来了现场也不需要引导,像是无师自通,不管装备如何,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活动结束后,很多人来咨询下一次活动什么时候举办,这个现象让我很坚定地相信,“风格露营”这种文化一定会变得火热。
第一财经:以前我们说到露营,总是具有男性、户外的调性,但今天我们再谈论露营,想到的是社交网络,比如露营场景在小红书、朋友圈的爆火。你怎么看露营在中国变得大众化之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