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虎:之前有朋友分享过一个观点,任何文化或者当下火热的运动,假如十年之后他依然在体验,甚至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那说明他是真的喜欢,而不是跟风。
“风格露营”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很多人在体验露营之后,跟我们分享了很多故事——因为一次露营,父子间的亲情更浓了,男生对女生表达了爱意,父母带着孩子露营改变了教育方式,邻帐的陌生人因为分享美食而成为朋友。
我相信,这些故事依然在不断发生。但是回归到线上社交平台之后,露营的“社交”属性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有人分享装备,有人分享露营知识经验,有人展示户外生活的美好,也有人把露营当作一种流量密码甚至商业工具。

第一财经:美国的露营历史是伴随着汽车普及开始的,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也达到了露营人数的巅峰,日本的精致露营风靡于2015年前后。相比之下,你对中国露营的历史和过程有什么观察?
徐虎:“风格露营”本身就是一种舶来文化,国内更多是在欧美和日本发展成熟之后,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文化,衍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露营经验体系。
这几年,“风格露营”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摸索阶段,我们每周都在尝试不同的玩法和装备,实验哪个更适合自己。
其次,大家经历了重装“搬家式露营”的阶段,那时候是场景怎么精致就怎么搭建。接下来又进入玩法探索时期,我们把穿搭、音乐、独木舟、飞盘、瑜伽、骑行、Bushcraft等非常多的玩法和文化融入了进来。
那些最资深的玩家开始进入了“轻露营”的状态,比如只携带少量精致的装备去户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自然,享受自然。对于大众来说,则是刚刚入场。
从商业创意层面来说,这里面有一个独立的支线在一直发展。比如国内的户外露营装备店铺,无论线上线下都越来越多。其次,国内自主的露营装备和服饰品牌、包括专业营地数量都越来越多。

第一财经:上海与北京的露营市场相比有什么差异?
徐虎:如果拿性格来比喻的话,北京和上海有很大不同。对待同一种文化,北京人更喜欢钻研,简单说就是认准之后死磕到底。上海人的性格更喜欢追求新的,比如有一个文化正在流行,他会喜欢一段时间,但假如有新的文化诞生,他会接触追求更新的。
这两个城市各有优势,上海的地貌丰富程度不如北京,但是从植被环境和水域资源来说更为怡人。上海更多还是以露营营地的体验为主,或者去到周边的杭州和苏州。
第一财经:当露营被大众、资本关注,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对露营在中国的未来发展,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徐虎:有两个问题是绝对需要重视的:第一是安全问题,这是体验露营的重中之重。但因为不涉及任何利益和金钱,且反消费主义,所以真正去持续分享安全问题的媒体、商家、企业、个人,相对还是较少。露营的安全问题是需要时刻去普及的。
第二就是环保问题,如何做到“无痕露营”。今年“五一”之后,很多新闻报道都涉及了垃圾乱扔、破坏当地环境和草地的问题。今天我们开始进入全民露营的时代,每个人对环保的认知不一样,难免会带来很多环保问题。对大众来说,加强“无痕露营”概念很有必要。任何文化想要健康发展下去,都要满足可持续性,我们在露营时遵守自然法则、保护环境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尊重和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