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到北京之后,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百姓的穿衣问题,他对周总理说道:“我从长沙回来的时候,了解到群众特别喜欢‘的确良’布,我们也要多搞一些才行。”

周总理考虑到现状,对毛主席说:“主席,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生产化纤涤纶布的技术能力。”
毛主席接着说:“我们自己搞不了,就弄点国外的嘛。”
总理说:“好,主席说的,我们马上就招办。”
在1972年,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经过层层审定报送给了周总理,呈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的批示很简单:马上就办。
最后,各部门经过了多方论证,将四大化工化纤中最大的一套化纤项目建在了辽宁,辽宁方面马上提上日程,最终将项目建在了辽阳。
那会,走进辽化工地,随处都能听到紧张的广播声音: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
提出这个口号的,是辽化建设301部队26分队的副排长黄雪官。
他身上代表的,同样是一种建设精神:在1973年,黄雪官的胃病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出血的地步,由于病情恶化,连续动了三次手术,面对现实,他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将要如何,而是如何战胜疾病,继续去工作。
时间走到了1975年年初,当部队的施工工作进入到了非常紧张的阶段时,他彻底在医院待不下去了,给医院方面打了一份申请报告,要求立马归队,医院无可奈何,也被他的执着所感动了,在出院证上写下了“全休治疗”。

1975年国庆节,在建厂指挥部组织的“大型诗歌朗诵会”上,有同志大声朗诵: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设辽化多光荣!
1979年1月,这里生产出第一批“的确良”纤维原料,再到1981年9月试车成功,总历时7年4个月,这里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化纤基地。
辽化每年能生产出7.4万吨化纤原料,这相当于430万亩棉田的产量。
这是非常惊人的,若是这里的化纤原料全部都被织成“的确良”,那么可以保障全国人均“七尺布”。
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和无数个“黄雪官”奋斗下的结果。

“的确良”下的视觉冲击
“的确良”的出现,确实在“一瞬间”就改变了国人的审美。
遥想五六十年代,中国没有“时尚”的概念,颜色只有蓝、黑、灰三种,被外媒形容成“蓝蚂蚁”、“灰蚂蚁”。
“的确良”的出现,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竟然能有一种衣服,不会起“死褶”,还能如此鲜亮。
街头也逐渐产生了一种色彩,一时间,年轻人想要洋气一点,就一定会去省钱购置“的确良”布料。
70年代中后期,“的确良”就渐渐普及开来了,姑娘们穿上了碎花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男士们则更加喜欢“的确良”的衬衫,不少人还将下摆扎进了裤腰里。
在《北京日报》中,还能找到那个年代的回忆。
在1994年9月《北京日报》文章《回望那个年代》当中,就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一条表姐舍不得穿的“的确良”长裤,一件妈妈的“的确良”上衣,让我凑足了行头,后来好多年,都是我炫耀和臭美的资本。

在广大农村地区,若是有人能够获赠一件“的确良”,往往也会珍藏起来,不到逢年过节,还舍不得穿。
最盛行的时候,“的确良”布料也非常抢手,很多商店刚刚进货,消息一旦出来,马上就会被抢购一空,为了买一块“的确良”的布匹,人们往往需要排队好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竟然还出现过柜台被挤碎的情况。
不过,在70年代,中国还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企业按照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进行生产,而不是按照需求去生产。
进入80年代,一切就开始走向“焕然一新”。
这一时间段,棉花也走向了连年增产,涤纶混纺布的产量和60年代末相比,增长了30多倍,纺织品已经能够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

从1982年开始,国家也陆陆续续对一些纺织品减收或免收布票,敞开了供应。
原本无比金贵的布匹现在却“家家有余”,“的确良”也变得经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