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在卢浮宫博物馆改造项目中,找到了可以平衡历史和现代的最佳解决方案。




贝聿铭在卢浮宫入口处建造了高21米宽3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三个小金字塔,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既突出了中心,又不会遮掩卢浮宫原来建筑高傲的存在,现代风格的玻璃金字塔与文艺复兴风格的老建筑形成对比,它们互相映衬却不会互相削弱,现代与古典呼应,既尊重历史,又充满活力。

卢浮宫博物馆玻璃金字塔(图源:unsplash)
贝聿铭创造性地使用外张拉力式幕墙系统,在玻璃上按网格拉钢索加固。悬挂玻璃的三角形钢架、长条形圆弧端头的悬挂钢柱、网状钢索的联结无一不体现出构造的精美、施工的准确,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件艺术品。

卢浮宫博物馆玻璃金字塔(图源:Archdaily)
贝聿铭的做法,也被后来的很多建筑师参考。诺曼·福斯特在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大英博物馆的改造中,使用了非常反传统的玻璃天花板。

大英博物馆(图源:unsplash)
- 04 -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隐藏建筑师,凸显地域文化
贝聿铭说:“我不属于任何流派,也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
贝聿铭是一个谦卑的历史主义者,没有任何一位建筑师会像他这样花如此多的时间研究历史。因此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和很多设计师那种特立独行不同,他没有固定的风格,不是把自己已经形成的套路拿到世界各地去用,他设计的建筑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状态。我们从他晚年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便可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贝聿铭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他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从苏州博物馆的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等建筑语汇中,我们看到贝聿铭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以及对中国本土建筑语言的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