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多为裸露的岩石,无乔木等高大植被遮挡,据统计全程大约有65%的路程均处于完全裸露状态。
这样的线路意味着,当徒行者遭遇了极端天气,可能会处于避无可避的境地。

图片源于网络
2007年,西安的一支户外团队组织人员徒步穿越鳌太线。其中的领队是一位户外经验相当丰富的专业级运动员。但那次的经历让这位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至今都心有余悸。
据这位队长说,总共7天的里程,有6天都在下雨。
热爱户外运动的人都清楚,持续的雨水是灾难性的。

图片源于网络
因为在户外,特别是山区,雨水不仅会带来极寒的天气,还会伴随着能见度极低的浓雾。由于环境裸露度过高,无法找到遮蔽,7天的时间里,所有的队员都处于潮湿的状态。
当团队行至山脊时,浓雾又让所有人迷失了方向。
连续的降雨,持续的低温,身处无人区,无法联系外界,无食物补给。失温、迷路、疲惫,种种状况使整个团队陷入了无助中。

图片源于网络
最终,队长不得不下达了撤退令。下山时,有些队员的备用衣物也被雨水淋湿,为此他们只能背对背地相互取暖,以此保证不会因为失温而导致休克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当全员安全抵达文明区域后,队员们相拥而泣,而这位队长因为这次的事件内疚了许久。

图片源于网络
“死亡线路”,事故频发,为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因为频发的事故,鳌太线从“中华龙脊”变成了“死亡之线”。
据《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鳌太线的事故率仍旧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记录在册的死亡人数已经攀升至50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件》中已经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进入。而鳌太线属于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擅自穿越属于违法行为。

图片源于网络
除了国家法律之外,为了避免悲剧再次上演,2018年,当地政府出台了相关强制性文件,禁止驴友穿越鳌太线,并在上山的必经之路上设立警示标牌,安排工作人员督导劝返。
但由于鳌太线地处山区,线路呈现鱼刺状,支路众多,看守较为困难。时常有驴友抄小道或趁工作人员下班时,偷偷潜入山区之中,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
尽管颁布了一系列的禁止令,仍然无法阻挡狂热的徒步爱好者们前往征服鳌太的决心。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人们的猎奇心理作祟。

图片源于网络
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达,短视频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流量铤而走险。
短视频的火爆催生了许多普通人前往窥探秘境的冲动。然而这些人群既没有专业设备,又没有丰富的户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