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叫“洛克”的一名传奇人物。
2008年夏在云南丽江白沙乡玉湖村(雪蒿村)参观洛克故居时,好友田松向我好一顿推荐洛克。他一直关注着洛克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希望我能关注洛克的自然探究。
几年后,有到夏威夷访学的机会,想起田松的话,我便打起洛克的主意,随后以研究洛克为名撰写的申请报告迅速得到批准。在夏威夷一年当中,我参观了洛克晚年居住的大房子,拜祭了其朴素的墓地,更有机会不断爬山观赏洛克当年考察过的众多本土植物,最好看的是半边莲亚科和檀香科的一些种类。
我在夏威夷大学图书馆仔细阅读了萨顿(Stephanne B. Sutton)撰写的《洛克传》(2013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若虹的中译本《苦行孤旅》)。在福斯特植物园拜访洛克的遗嘱执行人韦西奇(Paul R. Weissich,1926-2018.01.24)时,老先生拿出洛克生前经常使用的小皮箱,向我展示洛克的诸多小件遗物。2012年回国,我写了文章“洛克与夏威夷檀香属植物的分类学史”,出版了《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现在,我又幸运地先睹李瑞荣(“花间”)撰写的十分精美的300多页的“洛克线”博物学大作。所有这些,都让我进一步了解洛克,钦佩洛克。

1960年的洛克,刘华秘密花园同城交友杰提供 ( 其访问夏威夷时洛克遗嘱执行人赠送)

洛克1908年采集的一份大戟科植物标本

《洛克线植物记》; 花间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
在中文世界中,实际上流传着两个“洛克”,交谈中有时会误指。一个是美籍奥地利人洛克(Joseph Francis Charles Rock,1884-1962.12.05,中文名也叫骆约瑟),一个是英国人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前者是博物学家(naturalist),后者是哲学家,两人我都非常喜欢,他们做事非常扎实、靠谱。本书涉及的以及上一段讨论的,都是第一位洛克,即作为博物学家的洛克。
为何特别强调他的博物学家身份呢?因为我喜欢博物学和博物学家?不全如此。洛克去世后,第二天夏威夷当地媒体刊出的讣告中说“世界著名博物学家洛克昨日逝世于檀香山, 享年79岁”(Honolulu Advertiser,1962.12.06),讣告的标题也提及他是博物学家。综观洛克一生,他是地道的博物学家,他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与达尔文、华莱士完全一致。洛克还有植物学家、植物采集家、科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摄影师、民族学家等称号,比较起来,博物学家最恰当。
李瑞荣撰写的是什么类型的图书呢?在我看来,它是向博物学家洛克致敬的一部非凡博物学作品。“洛克线”的命名,就饱含着户外爱好者、博物学家对洛克的崇敬之情。
大约半年前,瑞荣向我提及行走“洛克线”,讲述了令人兴奋的野外经历。特别向我展示了目前本书210页“蝴蝶石”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洛克1926年拍摄的,一张是瑞荣2020年拍摄的。多少个日夜过去,大自然还是大自然,任凭人间沧桑。瑞荣有这样的毅力和雅兴,我非常羡慕,真想能一道前行。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的山野,我也找机会拜访过若干,果洛、香格里拉、泸沽湖、康定、亚丁和稻城都参观过,但从未离开居民区太远,没在那里的野地扎过营,与瑞荣见识的“野性”差得太远,跟当地居民交流也差得多。

1928年6月,洛克一行第一次转山考察时曾在蝴蝶石旁扎营。同年8月,探险队第二次进山时拍摄此片。

2021年6月7日,《洛克线植物记》一书花间( 李瑞荣 ) 在同一视角拍摄蝴蝶石。
为表示对历史上著名博物学家的敬意,人们常以某种形式回访前辈当年考察过的地方。在国内,《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印台州同城交友qq群开蒲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和《2018重走威尔逊之路:科学考察日记》(姚崇怀、刘胜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就是这样的作品,其中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1876-1930,中文名也叫威理森)是著名在华博物学家,他写过《一名博物学家在华西》和《中国:园林之母》。而专门写“洛克线”,这恐怕是第一部书。伟大博物学家留下的不仅仅是标本、野外笔记、发表的文字等,他们的名字刻写在那片土地上,他们的气息、品味和见识似乎“全息”地融进了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以及喜欢他们的人的心灵中,所到之处都有他们的签名(sign)。这导致“洛克线”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动力学“吸引子”(attractor)。它汇聚着各方追随者、自然爱好者,尝试以同样的情怀,见证并感受大自然的精致和人事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