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周密计划,艰苦的野外行走和专业记录,以及事后用心查证、鉴定,在这部书中都有细致展示,这是此书的第二大特点。比如书中收录沿途拍摄的大量植物,都给出了分类,给出了学名。就我的一星点植物分类知识来判断,没有发现不合适的鉴定。户外运动在中国已不新鲜,近十几年飞速发展,但是相当多户外运动者只停留在机体锻炼的层面。不管他们走到哪里、登上什么山,都不太在乎从知识、历史的层面体会山野的奥妙。他们基本不记录环境、生态、自然物,不进行岩石构造分析和物种鉴别。不能说那样做没有意义,在多元社会中,想干啥就干啥,不违法就行。但是人们总觉得那样做可能对不起独特的美景、物种,也浪费自己的钞票。

《洛克线植物记》一书作者的考察线路和区域

洛克线上的新果牛场及盛名的流石坡 花间 ( 李瑞荣 ) 摄影

洛克线上的新果牛场 花间 ( 李瑞荣 ) 摄影
本书第三个特点,拿到书的人能够最先发现的,便是图片精美,这反映了瑞荣高超的摄影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版式设计也非常不错。不需我多讲,读者稍稍翻看就能体会到。
第四个特点,本书对所述事件、事物描述准确,时间、地点、线路交待得十分清楚。这对于博物学来说十分关键。有的出版社可能觉得这些细节不很重要,甚至可以删除,实际上它们非常有价值,时间愈久变得越有价值。今日的读者和未来的读者,不仅想知道本书作者看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还可能在适当时候回访,检验或者对比。就像本书作者对待洛克当年的工作一样。洛克的人类学意识非常强,在博物学家当中也表现比较突出。他的记述,现在已有环境史、生活史价值。
以挑剔的眼光看,本书内容稍显单薄,对“洛克线”作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再重新走一次或两次,相信会有另外的收获。也可以把它写成本书的续篇。
最后,还是要提醒部分读者,野地虽美,但不要轻易冒险。2012年12月两名登山爱好者在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和北京门头沟景区之间的灵山景区登山时遇难。2017年,两名驴友穿越陕西秦岭时遇难,2021年5月上海一名驴友在秦岭遇难。2021年5月甘肃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越野赛21人遇难,同年11月云南4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因失温死亡。从公布的信息看,有关环境条件并不算很恶劣,却发生了如此大的灾难,可见野外并非想象的那么适合每个人。瑞荣行走的“洛克线”一些路段可比前几者艰险得多,打算试一试的朋友一定要考虑清楚。设备很重要,但永远是第二位的,人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洛克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别的地方以及中国之外还有“洛克线”,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希望广大博物爱好者撰写更多的“洛克线”之书。世界很大,中国历史上有徐霞客想法的人却非常少,我们很缺少麦哲伦、白令、库克、洪堡、华莱士、斯科特那样的人物。观念可以变通一下,中国人要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也热爱世界,需要了解世界。出国的中国人多了,可是关注域外大自然的,还在极少数。周边国家的物种和生态我们了解吗?一带一路呢?南美洲呢?博物学,在家园和远方都可以展开,当下的中国这两方面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