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你腾云驾雾,鸟瞰湄公河三角洲,这个被越南人称为九龙江平原的地方的时候,定会发现宽广的平原如漂浮在苍茫水色之上的绿岛、洲澳。白浪滔天的江河、密如织网的川流、还有难以计数的汊湾将勃勃生机的土地分割,水光倩影与平陆沙墥平分天地,各领风骚。
而当我行走在三角洲腹地,从前江之畔的永隆到后江南岸芹苴的短暂时光里,虽常受莽林遮蔽眼界而无那种视野远阔之感,但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水乡泽国,什么叫做冲积平原,比在珠三角时所产生的水乡视觉效应还要强烈。在中南半岛的东南端一隅,竟然冲决出年均入海水量达4750亿立方米的湄公河,这可是在亚洲仅次于两个世界级的文明古国的母亲河长江与恒河的数量级,着实使人惊讶。
湄公河的两个主干流前、后两江间距不远,三五十公里多矣,由西而东并列贯穿安江、永隆、茶荣三省,两江在柬入越时并行不悖,相向而入海门。三角洲平陆之上河川密布,除前后大江外,还又依次分汊排出巴棋河、泳濂河、茶荣江、沙沥江、优昙江、强城江等数十条河流,或纵贯沟通前后江,或独自奔流入海口,或汇入大江成溪流。
沿途所见,稻田为多,虽才三月,早稻正扬花抽穗,快进入灌浆期;村前舍后种有翠竹、椰树,辨认出的果树有柑桔、龙眼、芒果,但似乎并未进入产业化规模,仍以个体种植为主,未脱出搞副业这个穴臼。大小不一的池塘广布田间,阳光下耀闪晶莹。小黄说,塘中除养殖各类淡水鱼外,这两年又兴起了养殖绿鳖虾,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新门道。
上高架路,过后江大桥。江面因中间挟有沙洲而分为南北江流,更空旷的空间显得江之宽阔倍增许多。大桥依水面过江洲由北而南分别建有一座斜拉桥和一座钢梁桥,并由高架路段将之相连,长达数千米,如彩虹卧于江面。
芹苴市四周被水环绕。我们从后江大桥落下后,进入市区。街道宽敞整齐,路旁四五层楼高的建筑物连排成列,粉刷成不同颜色,显得洋气、大方。沿江筑有近水楼台,码头依次展开,长达数百米,靠岸停放数十艘形态各异的游轮,江面上渔舟女把橹摇桨,花地绿丛中游人摆着各种姿势影留美景。即便是夕阳西下众人下班归返时分,作为五个直辖市之一的都市仍车行有序,不见喧哗,彰显这座被称为“琴诗江”的城市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和江河文化格调。
我们在市中心的胡志明广场下车,看着高大的慈眉善目的胡伯伯像。旁边的芹苴河码头稚童正在玩水嬉戏,给空寂的江岸增添不少乐趣。麻石铺就的堤岸紧邻广场,两者之间的观光休闲带向北延伸。绿树遮阴,江风拂面,凭栏轻语,自有一番水乡情调。
四江汇流是芹苴的画龙点睛处。沿堤岸北行,先抵芹苴江与城中溪河汇合处。溪河口中用石块垒一小岛,上立一现代造型的亭塔,饰以合金钢片,如一翼飞鸟状,上下两桥贯通。北边为绿洲,已辟为公园。
行至100米,忽听江涛拍岸声,透过绿树缝隙可见水天一色,横涯无际的大江从西天泻来。竟是湄公河最大的干流后江卧流眼前。我站在突出部俯临远眺,后江水势浩大,涌波连天,虽是三月旱季,春水却占满河道,不见减退。顺流而下,后江一江劈为两河,连续拥抱数个狭长的沙洲汹涌而去。
沙洲如浮动于镜湖中,横卧一弯翠,竹垂扫浪,椰挺排云,河道骤然宽旷,衬出远方位的后江大桥如在云雾蒸腾中。与后江汇合,眼下的芹苴河也渐趋宽广,它挟裹着刚刚与自己合流的城溪河水共同向大江挤去,通人性似的也要水汇东方,向大海这个目的地奔去。仅仅200米的距离三江相汇,并为一流,又迅即再叠分二流,终成四水汇合弥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