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日因太天寒,不得已下车聚饮以御寒,下午过过阜新县,宿景州(景县)城,据说这可是董仲舒故里。

桂林古地图
十二日过德州城,这里可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想当年明成祖靖难之时,曾阻兵三月。十三日过高唐州,十四日到东阿城,据说这可是当年战国时齐威王烹阿大夫之地,正是用这种极端的手段,齐威王建立起了强大的齐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封国。
十五日过东平,十六过兖州,十七到邹城谒孟夫子陵。十八日到滕县后,参观了古孟尝君封地。
十九号一早,戴鋐的游兴大发了,他和同行人分开,车马直接去金陵(南京),他则转游了台儿庄,宿迁,广陵,仪真(仪征),直到十二月初一才入金陵与车马汇合。
溯江而上,十二月初七才在芜湖上岸,继续马车路行,并于初八到达旌德县。
之后进入新安郡范围(今黄山周边),正值腊月,天降大雪,积深路难行,加上又近过新年,所以在这周边停留了很久,不得已,在这顺便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年。

正月十五,吃完元宵由渔亭镇往祁门坐船,由此开始了近一个月的水路之旅,往浮梁县,不过租到的船比较小,几个人挤着也不好受,但沿着江行(今天昌江),山水风光不错,心情也就好一点了。
十八到达浮梁,经景德镇,二十一日到达鄱阳县。
沿途领略鄱阳湖风光,二十六日到达南昌滕王阁下感怀。又是一路舟行,樟树镇,袁州,分宜,直到二月初七,到达萍乡的卢溪镇才结束了在江西的这段水路之途。沿途戴鋐作了数首风光感怀诗,歌唱美好的大好河山。
初九出了江西进入湖南的醴陵,再次经渌口登上了湘江的舟船,溯水前往衡山,衡州。十七日,到达衡州城,此时已经南方初春,气象一新,沿途尽是戴鋐没有见过的山水之色,风俗之情,他如实的记载下来,虽然用墨不多,但也足以让后了解当时的一些地方民俗地情了。
如入二十一日祁阳后,沿途的山景,二十二日永州看到的大水车,都是他以前没有见过的景象,很是惊奇,专门用大段落记载下来。

过永州到达广西境,戴鋐充满了好奇,他没来粤西之前,对这片土地的认知,是“蛮夷”,是不毛之地,是朝廷“罪臣”发遣之地,二十七日入全州时,参天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松,所经过的光孝寺(应为湘山寺,不知他为何称为光孝寺,查不到记载),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三月初一到兴安,喀斯特的溶洞,千奇百性的钟乳造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后来驻留桂林时,他逢洞必进探访的始由。
初三过大溶江,初四到灵川,初五到桂林府城,也算是正式结束了戴鋐随叔祖出守桂林的“赴任之旅”了。
从已亥十一月初六,到庚子三月初五,前后历四月,一路逢山纪赋,遇水纪名,从严寒之冬到春暖花开,沿途没有什么坎坷,也没有旅途的乏累,享尽的却是文雅的悠哉之乐。

当然,古代从北京到广西,可以选择的路线还有很多,戴鋐选择的路线只是其中之一,更多的是根据个人心情,个人情况所选择,只是戴鋐的路线被他自己记述下来,成为今天的古文献。
那么,像戴鋐这样边游边走的旅途花销是怎么样的呢?他没有介绍,毕竟他是随叔祖来广西赴任,按道理算是“公费旅游”了,即使有个人的开销,也不会很多了,所以他根本不用为旅费而担忧,也不在意这个费用。
那正好,另外有一个人,也是从北京得到任命,南下广西做官,他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却记下了沿途的花销情况,这就是下篇《广西人文:清代文献告诉你,从北京到广西沿途要花多少钱》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