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岁数的人记忆中,老北京有三大花事,
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

如今,西城白纸坊的崇效寺早已变成了小学,仅山门和藏经阁尚存,其余建筑全部被拆除,曾经让人流连忘返的牡丹花,则被迁移到了中山公园内。
而海淀五塔寺边上的极乐寺,也仅剩正殿和耳房,满树怒放的海棠花也盛景不再。
只有南城菜市口的法源寺,在百年的变迁中,仍然伽蓝规整,一派禅音袅袅、花香依旧的景象。

法源寺的丁香蜚声海内外。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历代寺僧便恭邀文人墨客临寺赏花,吟诗作赋,成为一项古老的传统。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李清照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多少人的万千思绪缠绕成结,所以丁香花又名“百结”。
清代的法源寺以其花木见胜,尤以丁香为盛,号称“香雪海”。乾隆皇帝到访法源寺后,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从清代到民国,林则徐、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等名人,也都留下过足迹。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民国才女林徽因和诗人徐志摩作为他的翻译,曾陪伴他到访法源寺赏丁香。在临别回国时,这位64岁的老诗人有感而发,留下了下面这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