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如坦言,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建筑上加装防鸟网,意在防止鸟的粪便等对古建造成损坏。有人认为,这导致雨燕无法营巢。“理论上说得通,但影响有多大?有待研究用数字说话”。他认为,古建保护和雨燕保护应找到平衡。“一些古建筑本身也是文物、非遗,保护这些文物是在保护人类文明,对社会负责。因为社会和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他说,北京雨燕并不会一成不变地认准古建营巢,它们正积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建筑体的改变。“它们的繁殖习性是找洞穴,至于洞穴是天然洞穴还是建筑物的洞穴,是古建筑物的洞穴还是现代建筑物的洞穴,雨燕是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选择的。”
这些年,赵欣如欣喜地发现,北京师范大学的部分宿舍楼、办公楼迎来了雨燕筑巢。“一些老楼屋顶楼檐吊顶部分脱落后,形成了洞穴,雨燕进进出出,钻到这里繁殖。”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开展的北京雨燕调查显示,雨燕逐渐从古建向现代建筑扩散转移,雨燕在逐步适应城市化。“北京的高大建筑物越来越多了,雨燕巢向现代建筑转移,巢区从之前的相对集中的几个点开始分散。”史洋说。
北海公园,五龙亭的脊兽“看”着飞舞的雨燕。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招引雨燕,人工巢箱搭配鸣叫声录音
为了让北京雨燕在北京有更多安顿之所,人们尝试为它们设置人工巢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一座“雨燕塔”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搭建起来。这座塔由环保人士倡导、清华大学设计,塔高20米,塔身密密匝匝地设有2240个鸟巢箱。
不过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塔中没有迎来北京雨燕繁衍,倒是吸引了一些麻雀。赵欣如表示,“雨燕塔”的设计或许不适合雨燕,未来有待进一步实验和改造完善。
但是,保护北京雨燕的脚步不会停下。“目前中国观鸟会(全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合作,悬挂了北京雨燕的人工巢箱。”据赵欣如介绍,巢箱参考了德国人所做的雨燕巢箱方案。在个头上,北京雨燕比分布在欧洲的普通雨燕指名亚种大一些,因此巢箱规格尺寸也相应增加。
人工巢箱并非给北京雨燕做窝,而是给它们提供了洞穴。中国园林博物馆所在的丰台区“北京园博园”一带,过去缺少古建筑,招引北京雨燕的难度更大。“为此,中国园林博物馆通过播放高保真的雨燕鸣叫声,配合人工巢箱坚持做招引北京雨燕的实验。”
赵欣如十分看好这一项目,“它肯定会成功,但需要一些时间,可能三年,甚至五年。”
可以确定的是,除了美轮美奂的古建,未来,北京雨燕将在更多的场合与市民邂逅。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