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于公众号“小新幼稚园”
陌生的古镇
走在华蓥山另一座陌生古镇的街上,走在石板路。
看着两边的老屋,望着远处的江水,嗅着味道,从未来过,却毫不陌生;就仿佛,似曾相识。
表哥说,这些沿江的川东古镇,大概都是一个布局和模样。
这些古镇,都是江畔依存。
那时水陆交通发达,沿岸有码头的地方,就是重庆运货的大船分流的地方。

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独特物产,来自全国各地的盐、糖、烟酒等等各种物资百货,上、下游的土特产;在码头上中转、销售、物物交换,商贾云集。
这些不起眼的小镇,串起了川东的物流,成了一个个贸易集散中心。
再加上河里的渔船,运送两岸来往的农民渡船,码头密密麻麻都是忙碌的船舶。
大部分的沿河古镇,都在码头周围建起了这个镇子里,最繁荣的街市;沿街的茶馆、旅社、饭馆、商号、店铺、商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每个古镇,大概,都如此布局,都是这样的构建。
水路运输提高了流通效率,孕育了诸多的场镇和码头,贸易由此兴盛,在人口频繁流动的影响下,丰富了民居建筑的功能性。由于小镇所处之地并不平缓,可用地范围并不多,不少民居建筑都形成了场镇店宅的形式,下层店铺,上层住宅;在方便居民生活、和商业贸易的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空间的利用率。
青石板街两侧的房子,都是双层挑枋出挑、穿斗木构架、竹编夹泥墙的老屋子;很多地方还种着一棵几十年、甚至百年的老黄葛树。

挑檐是通过榫卯将双层挑枋与瓜柱相连接,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为居民提供更大的檐下空间,躲雨遮阳、社交闲谈、打麻将、甚至夏日凉板床搬出来纳凉睡觉。
穿斗木构架,是因为川东河边大多地区地势险峻,高低不平,建在河边的大岩石或山坡上。当地居民建造房屋时就地取材,用料节省、使用灵活、结构精简。
甚至河边还有连成一片的吊脚楼,在地形不平的地方用“筑平台”的方式抬升不平的地面,岩石盘是它们坚硬的天然地基,用条石砌堡坎;屋子前面是街道,后面高耸临江。
奶奶家,就是这样的吊脚楼,下面以前是临江峭壁,人们把烧煤后的灰渣倾倒下去,形成一个高高的灰包。就是这样,筑起来的平台,和下面的江水也有三、四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