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暴雨涨洪水,大家都胆战心惊地站在筑台上,看着下面那汹涌的洪水上涨的速度,选择时间带着细软、电器、家具、鸡、鸭往高处搬。
竹编夹泥墙的制作材料,大都就地取材,成本极低。主要使用村里随处可见的竹子,作为原材料;削成竹篾条之后交错编制成网,再嵌入木柱和穿枋构成的方格中固定搭接,然后涂抹草筋泥灰泥浆,使墙的结构更加稳定,最后一步需要涂抹石灰粉白,增强墙体的美观性。
逢年过节,还会贴一些报纸,把破损的地方黏好。我记得有一年,回奶奶家,我竟然在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看到一张旧报纸:“华主席的专列于次日11时50分抵达平壤时,受到几十万手持艳丽花束的朝鲜人民的热烈欢迎......”
那报纸的印刷日期,距离我看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
随着铁路、公路、机场的兴建,这些传统的水路运输集散地,到如今已经逐渐走向没落。
镇上的码头和老街

我去的三江古镇和华蓥山里的古镇,旧码头依然伫立;可是,已经不见往日辉煌。
不过,这个陌生古镇的旧码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坚固、厚重、踏实。不远处的新码头,采用了短短几十年,就已经坍塌毁坏,最后船舶还是回到了百年的旧码头。
从码头拾梯而上,大概要走七、八十个台阶;就能看到古镇的城门楼。门楼是石质六柱拱形城楼式建筑,虽历经风雨、洪水、地震,却一直巍然屹立,保留地非常完好,现在上面还住着人。
楼身由拱门、门栏、窗格、横梁、顶盖、屋舍、脊饰等建筑构件组成,现在还能看到清晰的瞭望塔、射击孔。
拱门两侧厚重的青石上,还依稀可见以前的木栅门的固定铁环。
城门和关卡早晨开门,晚上则关门上锁防止土匪入侵,夜间瞭望塔里均有人值守放哨。


一直走,就进了古镇最热闹的街市。
如果可以,我真不愿意去别的地方,就想呆在街上,走街串巷,看那些老人摆龙门阵和路边的商贩做小生意。
很多都想拍,很多都觉得朴实无华,很多都觉得传统依然;可是不得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有点问题,万一让别人误会,就是冒犯。
小时候,回到古镇,每逢三、六、九,街上必有赶场;到了现在,依然照旧。
这个习惯,不晓得坚持了好多年;就这么一直走下去,赶场人挤人,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得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