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宁西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把乡村振兴战略绘入
“书香南樵,产业高地”的总蓝图中
全力推进
“南山福水·耕读家园”新乡村示范带建设
该示范带全方位诠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集耕读文化旅游体验、研学产业示范、
乡村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大力促进产业繁荣发展
在这条示范带上
全面具备研学产业示范引领作用的是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
该基地以智慧农业为核心
全力实现科技转化、科技惠民
积极发挥对宁西街现代化农业
及特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科技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走进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满目金黄映入眼帘,夏日的微风带来稻香阵阵,恍惚间让到访者有置身乡村旅游区的错觉。
在该基地的试验田里,随处可见无人农场监测机器、无人驾驶收获机、无人驾驶耕种车等各类充满科技感的现代农业机器,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科研团队忙碌地在田间地头察看稻种情况,无不提醒着人们这是智慧农业生根落地的地方。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始建于1998年,面积3803.9亩,现有农事训练区、南方红壤测试区、水田旱作试验区、生态农业园区等功能区共16个。“其中,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中心、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等均落户增城基地。”该基地相关负责人甘先生表示。
同时,该基地主要开展专业实习、科学试验、示范推广和成果应用。
近年来,该基地积极引进相关建设和研究开发项目,每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各类科研课题达280多项;基地内建有温室大棚等设施1.9万余平方米,还有一幢42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现场观摩教学条件良好、技术培训设施配套较完善,一次可容纳320名学员进行技术培训。
“近年来,来基地参加科研、教学实习、农事实训工作及技术推广示范实践培训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年需接纳15000多人次。”甘先生表示,该基地持续发挥着对宁西街现代农业发展的研学示范作用,石迳村、中元村等农田均运用华农大无人机技术,真正实现劳动力解放,让科技力量与乡村振兴战略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我国植物航天育种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持续增强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该中心与国家航天工程计划紧密结合,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植物航天生物育种共性关键技术、植物航天育种优异种质创新与重要亲本创制、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植物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国植物航天生物育种发展提供了公益性、高水平、全链条的科技及智力支撑。
该中心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科技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奖优秀奖1项,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稻育种技术进步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的优质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种55个,61次通过品种审定,其中超级稻品种4个,并在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近6000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的试验田主要开展水稻航天育种后代的选育,每年鉴定近2万份航天育种材料,展示航天水稻品种近200个,对宁西街当地起到了现代种业的科技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