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不是书里的,是网上下载的)
神的化身----国王
大城历史名城及相关城镇
文化遗产:曾是33个国王的王府,位于湄南河畔,寺庙建筑有善佩寺(Si Sanphet)----作为王家寺庙而建,也是大城最大的庙宇建筑;有拉查布拉纳 (Ratchaburana) 寺、普考通(Phu Khao Thong)圣骨塔、帕达慕(Phra Ram)寺、纳查曼(Na Phra Men)寺、玛哈泰 (Mahathat) 寺有46米高的尖塔
所在洲:亚洲
所在国:泰国
所在地:大城,曼谷以北
列入名录年份:1991
意义:昔日暹罗的王城,被视为佛教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其严谨对称的大城风格为时代特征
大事记:
1350—1767年:五世大城王国
1350年:在提波迪(Thibodi)国王统治时期,创建首都和王府
1350—1488年:大城艺术的兴盛时期
1492—1532年:建造善佩圣骨塔
1511年:葡萄牙人发现暹罗
1569年:建造80米高的普考通圣骨塔
1590—1605年:国王纳腊萱(Naresuan)执政
1656---1688年:国王纳莱(Narai)执政
1767年:被缅甸人破坏
1956年:初次修复工作
1958年:重新发现拉查布拉纳寺的艺术宝藏
1917年:修葺普泰沙万(Putthai Sawan)寺庙
3.佛像像串起来的佛珠环绕着建筑。
菩提树上的佛陀像,相传他在此树下大彻大悟。
大城附近的玉柴蒙河(Yai Chai Monghol)寺旁的卧佛像前也有善男信女在拜佛。
“一个寺庙连着一个寺庙,”英国作家毛姆20年代在大城火车站停留时被说动去造访了昔日暹罗的权力中心时抱怨说。
三座王宫,375座寺庙,29个城堡,94个城门曾坐落于3 X 5公里见方的河中岛屿,该岛是14-16世纪东南亚最具影响的城市中的核心。看到如此众多保留完好的建筑古迹,你也许就能理解毛姆了,他多数情况下更喜欢从火车窗子向外眺望来领略异国风情。
居民人口多得惊人,100万这个数字历史学家们一再提及。但就算人口没这么多,暹罗最重要的城市也把同时代所有的欧洲大都市甩在了后头。18世纪后半叶被毁坏殆尽之前,国王们居住在权力中心首都,城市的富丽堂皇与旧世界的豪华不可同日而语。居住在城外独自区域内的英国人、中国人、法国人、荷兰人、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在国王面前争宠,第一任国王乌通王(U Thong)就已把自己看作是毗湿奴神的纯粹化身。他的王府城要像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岛国阿优迪亚(Ayodhya)一样,他就是阿优迪亚的英雄。大城的前身素可泰(Sukhothai)早已被人遗忘,而新兴王国的统治者巩固了其地位,王国士兵打碎了高棉人的枷锁,一度甚至占领了充满传说的吴哥,从那里又拿下了神国,顾名思义,神等同于国王,国王就是菩萨,是和佛陀一样的人。关心百姓的疾苦、忠诚的父亲形象有很长时间已淡出人们的意识,如今普密蓬(Bhumibol) 国王再次成为这种父亲形象的代表。一个又一个寺庙的兴建要证明自己的伟大,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意识中要成为素可泰和吴哥的继承者,这一点就是今天也能在几百处遗址上的普吉和普朗克中窥见一斑。普吉(Chedi)是圣骨塔,塔的形状像座钟,越往上越尖,在素可泰是从印度塔(一种安置舍利和法物的建筑)发展而来的;普朗克(Prang)继承的是一种高棉多层方形塔。
大城培育了一种风格,这种风格通过改变比例和轮廓来适应泰国人的艺术感受力:佛教的简洁与泰国的性感相结合;巍峨雄伟让位于纤巧柔美。这种新的风格彰显着神王的绝对权力达到顶峰,至今仍支配着暹罗的艺术。
缅甸武士的残暴最终让大城辉煌不再,一切都变为废墟,然而就是在年久失修的石头与石膏的立面上,权倾一方的旧王府似乎在夜晚也有了生气,因为探照灯的灯光把它从黑暗中凸显了出来。善男信女们在废墟上烧着香,用彩带装饰圣树。他们拜佛,可在这里,佛像的价值一落千丈,因为人们把它们的头砍了下来。
泰国人在小学三年级就了解了昔日暹罗王宫城的历史,大多数泰国人都企盼着在有生之年到那里去旅游一次。大城对泰国人来说不只是一段石头历史,而且是民族的骄傲,与毛姆和众多背着相机、因紧凑的旅游计划而来去匆匆的游客不同,人们得耐下心来欣赏大城,这样就能看到得更多,而不仅是寺庙与宫殿废墟的堆积。
赫尔姆特·博特(1960-),记者,硕士毕业,供职于新勃兰登堡信使出版社,作品涉及泰国旅游业的发展及乌克马克(Uckermark)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