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来,这种“特别的力量”就是人们常说的“神性”,这让《众神之地》带上了些许“浪漫主义想象”。

静下心来看《众神之地》,仿佛真的能体会到什么叫做“万物有灵”。
羌塘藏北无人区,一只小野牦牛在出生的第二天和牛群走失,被荒野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捡到。它在保护站长大,把工作人员当成了亲人,跟着他们晨跑、巡逻。

白海豚宝宝夭折后,母亲会一直围着它的尸体,超过一个星期,她在试图叫醒自己的孩子。

云南勐海乡,两头小象把人类遗留在甘蔗地里的轮胎当成了玩具,甚至为此“大打出手”。越来越多人类的物品,进入了亚洲象的童年记忆。

东北虎作为最大的猫科动物,伸懒腰时就像一只大猫咪

海拔3600m的文布南村
僧人格列为了制作野牦牛面具,正在寻找野牦牛的踪迹

2022年春节前后,长白山脚下出现的一串老虎脚印
显示着东北虎即将扩散至长白山巅
为了体现动物的神性,纪录片的镜头语言下足了功夫。比如利用仰拍的视角,表现动物在面对人类时的压迫感。
大量的航拍画面,荒原上奔驰的野牦牛,从海面跃起的白海豚,和人类狭路相逢的亚洲象,森林中难觅踪迹的东北虎,每一帧镜头仿佛都在告诫:“众神之地”,神圣不可侵犯。


野牦牛拥有强大的心肺功能和茂密的毛发,能适应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
面对这些“高等物种”,拍摄过程并不容易。不管设备多先进,行动多小心,“只有它们愿意被拍到时,你才可以拍到。”
野牦牛一集中,主角“昆仑”的出现,不在导演组的拍摄计划里。当时他们正在拍摄牧民卖牛,突然出现了一只野牦牛,埋伏在山坡上,只露出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