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听说,有一头老年白海豚陷到泥潭里了,村民们正在救助它,我们就赶过去了。我们看到“老白”眼睛上本来是有泥的,不断地把给它抚开。它平时不太会用眼睛的,但这个时候它只能用眼睛看你,那就是我们想要传递的东西。



其实救助过程前前后后就几个小时,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救助的人也没有想到去拍摄记录什么的,如果你不在现场,你就什么也没有了。
再比如昆仑的故事,真的拍它也就两天的事情,但是为了这两天,我们花了一两年的等待。
说白了,你需要在荒野待着,待得足够长之后,山神才会给你一些机会。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和他们捡到的小野牦牛
《众神之地》从最初设计的时候,就不是一个BBC类型的自然纪录片。我更希望把它做成一个中国式的片子,以中式的文化作为背景,讲一讲今天的中国人和环境之间的故事。
筹划《众神之地》的时候,我越来越多意识到“神性”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与自然沟通的能力。

小野牦牛和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巡逻
在人类最初的时候,他们是有这种能力的。这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实际上代表着人是比较简单的,不那么焦虑的,耳朵能听到更多的东西,鼻子能闻出更多的信息。就比如以前的农民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只不过到了今天,这种沟通的能力在城市生活中已经没有必要了。
我们拍摄《众神之地》本身就是沟通的过程。当你在野外的时候,你几乎是孤立无援的,你只有调动你对于动物的判断,你对于自然的感受。整部《众神之地》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传递我们在现场的感受。

牧民教女儿和小牦牛要和平相处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片子?一方面是告诉你环境的问题,或者说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但其实99.9%的观众都没有机会去和野生动物打交道,我们也不建议他去跟野生动物打交道。
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就是当你在城市生活久了,是需要再回到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