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广灵
中山装,自清末与民国初年相交之时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了。据说是由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在西方军服和日本学生装的基础上,请上海一家服装厂设计而成,并予以提倡,故而得名。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发展成为后来人们看到的中山装式样,一时间成为中国男子特别是民国时期政府官员普遍穿用的服装,且很快流传开来。它既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又是服装上的一次革新。中山装的出现,伴随着辫子的被剪除,使中国人摆脱了长期以来长袍马褂的羁绊,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国人服装上的一场革命,同时代表着时代的变迁。
两套久违的中山装
周末收拾衣柜,久违了的两套深灰色的中山装依然如故,平平整整地放在柜底,它们已在里面闲置了好些年。记得那是1974年笔者第一次出国常驻时,在北京的红都服装店量身定做的,屈指算来已是40多年前的事了。
北京的老人大都对红都不陌生,那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京享有盛名的服装店,亦即如今的北京红都服装有限公司的前身。红都当年称作服装店,如今看来未免过于自谦了。那可是遵照国家的要求,于1956年3月从上海迁来北京的知名老企业。那个年代,他们承担着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制作服装的任务。同时,也为当时的外交人员和出国代表团定制服装。红都的特点是专人定制,量体裁衣,其中一些技术活甚至是纯手工制作,西装、中山装、大衣、夹克、旗袍、裙装等无所不能。当年,笔者出国前的服装,除一部分是在北京百货大楼旗下的出国人员服务部购得外,大都是在红都定做的,包括眼前这两套中山装。
红都当年的服务那是没的挑,在那个全社会吃“大锅饭”的年代,能有这样好的服务态度,真是难得。不仅认认真真地量体裁衣,还有试装环节,当你选定衣料、量完尺寸之后,裁缝师傅都会与你约个时间到店里来试装(倘若确有急用,还可以急事急办,加急处理,而且不收加急费)。在试衣的过程中加以修改、调整,那个认真劲儿不由你不为之感动。即便对笔者这样的最普通的年轻外交人员,也同样是一丝不苟,绝不慢待。衣服做好之后取件时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或希望作局部调整,他们也是二话不说再作修改,直到客人完全满意为止。这自然也是人们乐于前往的原因之一。
笔者当年来到北京时,恰值“文革”中期,泱泱中华大地,不分男女,只流行两种服装:一是中山装,一是军便服。那时的人们就认准了这两身衣服。中山装走俏之时,甚至连颜色也相差无几,即使略有差别,也是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记忆中的中山装多以灰色为主色调,深灰、浅灰、铁灰。外交人员更不待说,哪一个出国人员没有一两套中山装呢?曾几何时,对外活动,尤其是大型活动中,大家都习惯穿中山装,为的是显示国家尊严、民族气质,甚至出国访问也着中山装。那个时期似乎很少见到人们穿西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也是这一身,中山装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服”。
由于毛主席经常身着中山装会见外宾或出席活动,故而中山装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毛氏服装”(或称“人民服”)。周总理穿中山装的镜头就更多了,占其一生中参加活动相当大的比例。20世纪70年代,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欢迎朝鲜领导人的大型国宴,席间周恩来总理穿的就是中山装。在几位主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影响下,那一代国家领导人(几乎无一例外),乃至下面的政府工作人员,正式活动都习惯于穿中山装。因为中山装最有中国特点,很庄重,显国色,扬国威,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于是乎,上上下下,国内国外,外事活动中清一色的中山装,风靡一时。临时出国代表团亦然。20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第一次出国常驻,就是身着中山装走上飞机舷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