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任何一种东西,总有其盛衰起伏。中山装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独统天下之后,人们开始厌倦了,企盼着别样的时尚服装问世。因此,希望换换新也是很自然的。
在中山装一统天下的年代,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喜欢,人们之所以接受它,乃环境使然。大家都穿,何必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呢?现在则没有这个必要了,穿衣戴帽,任尔所好。于是,便有了换换品味的意愿。
那时服装市场之贫乏,种类之单调,没有任由选择的余地。工厂只生产这种,商店只销售这种,人们也就只穿这种,不担任何风险。假使有人别出心裁,穿出点什么花样来,将被视为奇装异服,遭人白眼或指背。而如今有什么不敢穿?有什么不能穿?既然人们敢穿,没有人说三道四了,那么商家又有什么不敢卖呢?市场之大,品种之多,何必拘泥于中山装或军便服?
观念发生了变化。衣服之有用已不仅仅局限于遮体和御寒了,而更着重于其为人们所带来的美感和气质。“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不同的时装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风格和气度。中山装固然有其独特的庄重和帅气;但毕竟式样单一,变化有限,难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不同场合的需要,因此为时代冷落。其实,中山装的百年史并非没有变化,也是处于不断改良和变化之中,只是人们感觉改变不大、花样不多罢了。
是否有一定成分的逆反心理在作祟也未可知。没人提倡了,没人推行了,人们也就忘却了。于是,中山装渐渐淡出了最初起源的中华大地。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更新。历史上盛极一时,最终为时代抛弃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另一些顺应潮流得以存在下来的,大都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变革。比如较中山装早了许多年、在清朝最为流行的女服旗袍便是典型的一例,很受各年龄段身段姣好的女士们的青睐。它将女性的玲珑身段显露无余,至今仍兴盛不衰,甚至成为外交场合最有代表性的外交官夫人和女外交官外事活动的礼服。
“芳林新叶催陈叶”,中山装最终的归宿如何,是等待着新的轮回的到来,还是被其他服装取而代之,抑或经过某种改革而赋予其新的活力,这将取决于中山装自身的生命力和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
责编:江荣兵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