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的20年里,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让出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闭关锁国的政策也被迫停止。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经非常多,在英国的引荐下加入了世界潮流。
在这个形势下,平民出入边境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相应证件的出炉已经是必然。
因此清政府放开了限制,开始允许民众申请个人护照。
此时照相技术还没有普及,所以政府发布的护照会包含大量的文字,用来记录出国人员的身份,样貌,年龄等信息。

如果对清朝护照的实物感兴趣的话,很多大型博物馆都能满足需求,它们都收藏了类似的文物。
其中最早的一份是1882年美国华侨黄花饶护照,收藏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护照在大规模开始使用后,各国都会在其中加入相应的提示性文字。
比如英国的护照上就写着:“英国女王陛下的国务大臣以女王陛下之名,请求各国有关机关给予护照持有人自由通行、不受阻碍的权利,并在必要时给予持有人援助与保护。”
而大清的护照也沿袭了这一国际惯例,在其中加入了一句话:“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听上去确实掷地有声,颇为霸气。
虽然只有短短的27个字,但是也体现了清政府对出国人员的支持。此时的清政府虽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不过基本的国家威严尚存,护照上的用语自然也是刚正有力。

虽然清朝民众出入境经常遇到各种阻碍,但是护照上的坚定文字还是能给他们提供一丝慰藉和感动。
“霸气”护照难掩尴尬事实
清政府在护照上留下了27个字的霸气发言,但它实际的效用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
在任何时代,“弱国无外交”都是不会明说的潜规则。对西方列强来说,清政府提供的护照在他们眼里分文不值。
因此尽管后者护照上说的硬气无比,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会屡受刁难。
根据当时的记载,很多中国商人在入境欧美的时候,都会被对方的海关人员各种刁难,花费几倍、十几倍的检查时间更是家常便饭。
面对列强的种种蛮横之举,腐朽的清政府不发一言,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措施。如此看来,所谓的硬气发言也不过只是一句空话。

而且当时很多西方国家都拒绝中国人入境,他们的理由是清政府提供的护照没有照片,单靠文字的描述是难把人对应起来。
为此,清政府在几年后对护照进行了更新迭代,首先文字的信息大幅减少,因为照相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其次,它还加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比如防伪标记等等。
但这样的做法只是掩耳盗铃,对于中国公民为何被刁难,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因此新护照推广使用后,改善效果非常有限,华人出入境被欺辱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
当一个国家积贫积弱的时候,它的国民很难在国际上拥有尊严,遇到了刁难,甚至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解决问题了。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单纯靠“硬气文字”或者护照升级这种表面功夫是没用的。只有提升国家实力,才是唯一解法。
可惜这一点,腐朽不堪的晚清政府根本做不到。

真理只在射程之内
花里胡哨在任何时候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国家实力才是护照的最佳背书,这一点从现在的护照和晚清对比就能看出来。
虽然如今使用的护照上没有什么霸气的宣言或硬气的文字,但它的含金量却是实打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