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厅“家”中,最大范围地囊括了中国网民的共同记忆。
展厅里,不仅有前互联网时代,来自春晚等节目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队长别开枪,是我”;网友课本里的“杜甫很忙”、游泳运动员上岸后的“洪荒之力”,亦有疫情记忆中对医护工作者暖心的称呼“大白”、中国航天员的“感觉良好”——这些曾经的国民梗和时代热词,经由网友的智慧传播,也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用语中的一部分。
四迹说,他明白网友这种情之所起背后的群体情感,也希望在自己的博物馆里,能将家国情怀抒发得含蓄沉稳——四迹为这个展厅铺设的背景音乐是《我爱你中国》的无歌词伴奏版,他希望,用这样温柔的方式传导升华记忆和情感。
对话
想让普通人感受“元宇宙”的快乐
北青报:为什么想到用虚拟线上的方式建造中文梗博物馆?
四迹:我希望用VR(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我们在网络上的共同记忆,希望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探索未来互联网内容的消费模式和启发新的可能。
同时,我也想表达我对“元宇宙”的一些想法,现在,“元宇宙”被定义得太宽泛、太抽象了,让人想不到任何具体的画面。
现在,我想说元宇宙是个博物馆,你可以从博物馆的角度去想象它,这样理解的门槛就降低了很多。至少,普通人也能感受到“元宇宙”的快乐。
我搜集的这些梗,20年的时间跨度其实不是很大,很多词至今人们仍然有印象,顺藤摸瓜问一问、搜一搜,就能想起来。
北青报:为什么会想到将中文梗立体化,这个过程复杂吗?
四迹:初衷是为了让这个线上展馆更逼真,更“像”线下博物馆。建模阶段,我四处召集喜欢建模的朋友,从250个梗里选取100个,通过3D建模做成立体展品,整个过程很有意思,这也让这个线上作品成为一次团结协作的共创。
北青报:青年人为什么热衷二次创作?
四迹:现在经常有年轻人围绕当下最流行的一些梗,进行二次创作——这种热门梗的二创内容通常会有很高热度。UP爱做,观众爱看,长此以往,就形成了UP主们“玩梗”的创作趋势。
大家喜欢二创的原因很多,对普通的创作者来说,二次创作的门槛相对低,抓住一个主题做A热点+B热点的缝合加工。而且大家因为喜欢梗,自发地创作,就很有动力。对创作来说,不会担心受众热度。因为每个梗有热度,UP主在制作的时候,也就很自信、很快乐。对现有文本的二次创作,展现了Z世代年轻人的文化参与意愿。
北青报:“家”的展厅很有深意,你设计这个展厅时,有怎样的初衷?
四迹:把这些带有家国情怀的词纳入到博物馆中,是我早在构思阶段就决定的。它的中心思想是爱国。我希望用这个“中文梗博物馆”唤起大家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冲浪二十年的共同记忆。如果你感到快乐或者是感动,就会发现这个馆里的一切和你在祖国生活的经历息息相关。我觉得年轻人更愿意接受这种方式。 如果年轻人愿意到这座博物馆里来看看,了解这20年互联网的中文梗世界,我就觉得这件事做对了,很值!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统筹/林艳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