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屈县古城西,过风山,弯弯曲曲流经八十余里,到孟门山。第二段写孟门两岸山势及孟门一带水势,描绘出了河水奔腾、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景色。

黄河十里龙槽下端的孟门山
关于孟门山的记载,史册多有描述:说它是山,说它是水,说它是神石,说它是神土。
《山海经》记: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
《淮南子》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水经注》云:“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黄河之巨阨(隘)……此石始经禹凿……”
《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磴。”
《一统志》道:“(孟门)在石埽(壶口土称)下三里,与山西吉州接界。黄河中流,大石横亘数百步,河水分流,俯视如门,禹凿石导流之处,鱼之溯河扼此。”
《宜川县志》述“任水浪滔天,终不能没”。
《壶口考》清人吴炳写:“孟门在壶口下一里,两巨石屹立河中,相对如门,俗讹为山,已非真景”。
《禹凿龙门考》清人汪和说:“大禹所凿……河直下孟津,古云孟门。”
这些记载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