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深夜无眠,
披上衣衫立于小院,
看月色皎皎,水中翠竹小山之影,
或也能体会到千年前苏轼与友步于中庭之悠闲自乐。
欧阳修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词美,却带着哀怨与愁绪,是标准的闺怨诗,
一词一语间,都是不甘与孤寂。
而如今被压力和内卷包围的城市生活,
却让人向往古时庭院的安逸与宁静。
然而,倒流时光不可实现,
但如果可以,
愿你有一方小院,
无需太大,
尚可安放心灵足矣。
东坡诗云:“此心安处是吾乡。”
若能在喧嚣的城市中,
有一方小院,
院中陈设皆由心而摆,
有山水,有翠竹,
水之轻柔与包容,
山之灵性与厚重,
竹之生机与君子风,
均藏于小小一方庭院。
是独属于一人的安宁。
在这方天地中,
无需带着面具奔忙,
若心情欢喜,则侍弄花草,拨琴弄弦;
若苦闷忧郁,则静坐观竹,
或约上三两知己,推杯换盏,促膝长谈。
这一小院,是茫茫尘世中,
盛放心灵的圣地,
偌大的城市中,
总会有这样一个地方,
包容你的喜怒与悲欢。
多肉月夜花石怎么养2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整理
月圆人好,又逢中秋佳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史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这一天,因秋日清朗明净,也几乎是文人最寄情舒意的日子。诗文之外,在艺术领域,目前已发现最早与之相关的,当数汉画像石的四幅《嫦娥奔月》。而关于中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则有被清代乾隆列为“三希”之一的《中秋帖》、宋代赵佶《闰中秋月帖》、明代沈周 《书中秋诗》等,此外,五代《浣月图》南宋册页《瑶台步月图》都描绘了明月的皎洁与古代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