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大观帖(一) 册 东晋元帝安军中秋二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拓大观帖(一)册中的《东晋元帝安军中秋二帖》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有:“安军未报平和之如何。深可为事也。”(以上为安军帖)。“八月九日。睿顿首(一释“顿首顿首”)。忽中秋。但有远怀。便微冷。恒何如。比殊不能佳。惟勿得慰抱。念及不多。司马睿顿首(一释“顿首顿首”)。”
明拓宝贤堂集古法帖册(第一册) 册 东晋元帝中秋帖
明代弘治丙午(一四八六)中秋前一夜,沈周与浦舒菴祝允明及家中子侄七人赏月,曾有十四夜月图并诗,归沈周之友虞山孙艾。今由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为沈迹传世之精者。此卷书同一诗,时间为己酉(一四八九)八月望后,地点在双峨楼。按波士顿藏画并无年款,系据诗中“舒菴与我六十人”而定为一四八六。据文征明题沈文两先生合卷,是年征明谒周于双峨僧舍,周正作长江万里图,征明歆羡之。周不欲征明以艺事得名,然自此每与征明论绘事。是年周六十三岁,征明二十岁。
《书中秋诗》卷释文:八月十四夜同浦舒庵赏月。少年漫见中秋月。视与常时不分别。老来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恋佳节。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后生茫茫不知比。年年见月年年喜。老夫有眼见还同。感慨满怀聊尔耳。今宵十四已烂然。七客赏争天下先。庭空衣薄怯露气。深檐稳坐仍清圆。东风轧云轻浪作。蓦把太清渣滓却。浮云虽欲忘吾人。壶中有酒且自乐。舒庵况是吾故人。酒政有律无哗宾。递歌李白问月句。自觉白发欺青春。青春白发固不及。且把酒波连月吸。舒庵与我六十人。更问中秋赊四十。弘治己酉(西元一四八九年)八月望后。书于双峨楼长洲沈周。
明代沈周 《书中秋诗》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中的中秋
《礼记·祭义》曾记载:“祭日于壇,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祭月就是王者于每年秋分之际在城西祀月,这就是中秋节的前身。
五代《浣月图》无作者款印,旧签题标为《五代人浣月图》。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间系缚的长柄纨扇来判断,此幅原稿的时代,虽符合十世纪规制,但树石画法,笔致夸张,已呈显宋末元初特质,推测应出自南宋宫廷画师所摹。
五代《浣月图》
五代《浣月图》(局部)
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