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种选择
微型盆养牡丹多以室内观赏为主,所以应选择成花率高、花型优美、年生长量相对较小、花挺出叶面的品种。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及室内观赏效果,牡丹颜色应以粉色、浅红为主,可选择“雪塔”“春红娇艳”“粉中冠”“贵妃插翠”“春柳”“二乔”“岛锦”等品种。
2 基质要求
微型牡丹的基质不仅要轻,同时要求疏松、肥沃,易于排水。最佳牡丹栽培基质配方为草炭、蛭石和珍珠岩以 0.6∶0.2∶0.2 的比例混合。基质配制最好于夏季进行,为了杀灭基质中可能存在的病菌、虫卵,配制好的基质可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 500 倍液进行喷洒搅拌,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置于太阳下暴晒 15~20 d。
3 花盆选择
用口径 18 cm、深 25 cm 的塑料盆,5~8 个排水孔均匀分布于底部。
4 微型牡丹的培育技术
4.1 砧木的选择
嫁接砧木一般为“凤丹”实生苗,选择 3~4年生经过平茬处理后具备 2~3 个生长健壮枝条、无病虫害、株型紧凑的植株。由于其根系多,养分积累多,嫁接成活后,盆养牡丹生长健壮。一般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将植株从大田挖出,尽量保留健康根系,用沙土掩埋根系,保持沙土湿润,置阴凉处以备嫁接时用。
4.2 接穗选择
选用花芽饱满、发育充分、无病虫害、生长健壮、观赏价值高的当年生观赏牡丹品种枝条作为接穗,接穗最好具备2~3个花芽,接穗的长度6~7 cm。通过嫁接方法培育的微型盆养牡丹可以实现2~3 个品种的合理搭配,尽量选择花期、长势一致的品种,花色搭配合理,便于提高整体观赏性。
4.3 嫁接时间
嫁接时间以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为宜,此时是牡丹植株根系生长盛期,昼夜温差大,利于嫁接伤口愈合和砧木植株萌生新根。若嫁接时间过早,接穗芽体容易秋发,影响正常开花;若砧木植株上盆或嫁接时间偏晚,由于地温偏低,砧木植株不易产生新根,同时嫁接伤口愈合较差,导致盆养牡丹长势差,降低嫁接接穗成活率,影响开花效果及整体观赏性。
4.4 嫁接和上盆
嫁接时将“凤丹”枝条在距根茎 3 cm 处进行平截,利用贴接法或劈接法将接穗嫁接于平截后的“凤丹”枝条上。嫁接时,要确保形成层充分对齐,尽量扩大接穗与砧木形成层接触面积,用麻绳绑扎牢固。嫁接完成后,把嫁接植株过长根系或病根、伤根进行修剪,根系用加入多菌灵和生根粉的稀泥浆整体涂抹,然后用配制好的基质进行上盆。盆土深度为嫁接口下端1 cm 即可,之后浇透水。嫁接的接穗及嫁接伤口部位用直径 4 cm 的塑料袋子套封,内部用湿度40%~50% 的沙土将接穗及嫁接伤口裹严,放置在 20~25℃下约 20 d,待嫁接伤口愈合,成活枝条接穗芽体膨大,而嫁接失败枝条可于植株根颈部彻底剪除。每盆确保1~3个能开花接穗。待嫁接植株伤口充分愈合后,接穗套袋可以去除,放置在室外背风处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