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题:后冬奥时代,“Z世代”继续绽放——北京冬奥青年奋斗“不为战”[S2/]
新华社记者张晓、李春雨、夏子霖
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Z世代”的年轻人崭新、自信、充满活力,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回访了一些为冬奥会贡献青春力量的“小雪花”,倾听他们“后冬奥”新的成长故事。
场馆运营的“小雪花”:场馆建得越好,运营越好
今年的“五一”,战争“流行病”成了首都生活的关键词。为确保防疫安全,国家速滑博物馆已延期对外开放。这让场馆业务总监刘有更多的时间去完善服务细节,向公众展示一条更漂亮的“冰丝带”。
忙的时候爱梳个灵动的马尾辫,待人接物有温度,说话做事有章法...刘的同事经常说她“不像一个1994年出生的女孩,而更像一个管理场馆的‘老兵’”。其实“马尾辫女孩”也有青涩的一面,但是备战冬奥会的经历加速了她的成长。2018年,刘在读研究生时就参与了“冰带”的建设。此后,他见证了场馆从“编织天篷”到建造“最快的冰”和“智慧馆”的全过程。
刘(左二)接待国际奥委会专家。
在“冰丝带”赛时保障期间,刘所在的场馆运行中心是场馆运行的“中枢大脑”,需要以体育竞赛为核心,为35个业务领域安排精确到“分钟”的运行日程。回想那些年,最令她难忘的是确保中外运动员在“最快的冰”中不断刷新奥运纪录和世界纪录。那份荣耀和激动至今激励着她。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马尾姑娘”不用鞭腿了。在整理赛时安保经验的同时,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场馆开放的准备工作中。她所负责的市场开发工作与赛后场馆的使用密切相关,因此她应该利用好冬奥会遗产,为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留下最充实、最温暖、最持久、最无悔的青春记忆。这是北京冬奥会教给我的。”刘说,她还在努力把“冰丝带”打造成展示冰雪运动发展、讲述雪花故事的美丽名片!
为“小雪花”做志愿者:组成宣传小组,分享冬奥梦想
“爱在这里!爱在这里!燃烧的雪花。照亮梦想,天地,勇敢出发!”距离冬奥会闭幕还有绰绰有余的时间,但舒敬言还是经常唱这首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歌。
作为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本科生,2001年出生的舒京燕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了赛会期间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礼仪志愿者,重点服务国内外贵宾。场地首个比赛日,她迎来了“高光时刻”。作为志愿者代表,她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赠送了一幅具有春节和冬奥会元素的中国特色剪纸,并用德语送上了新年祝福。
向志愿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第二排舒敬言,左四)赠送剪纸。
虽然两个多月过去了,舒敬言仍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巴赫先生耐心地听我解释剪纸的含义,并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他还对现场的志愿者说,你们真的很棒!这将是你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正是因为有了你,这届冬奥会才变得更加成功。”
巴赫的认可鼓舞了舒静妍,也让她的作品更加自信。她接待了20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贵宾,总服务时间近450小时。她不仅圆满完成了冬奥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也对自己的工作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志愿服务不简单。志愿者不仅是外界了解中国和北京冬奥会的窗口,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代表着一个热情自信的中国。”
在这段时间里,舒静和她的朋友们组成了北航“冬奥同行”宣讲团,希望走进学校课堂和周边社区,继续向师生和公众讲述故事,普及知识,传递冬奥精神。舒静说,她的冬奥会之旅坚定了她毕业后从事外事外交工作的理想,她想在小海驼山上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雪上运动“小雪花”:农民滑雪队滑出中国“NTO”[S2/]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内技术官员(NTO)深入参与各项赛事的运行和场馆保障工作。他们是最了解运动员和比赛场地的一群人,也是中国继续举办国际比赛的人才遗产。谢小宇很荣幸成为其中一员。
回顾与冬奥会结缘的过程,谢小宇连说了三次“不可思议”,但他的经历让人觉得“凡事皆有因”。从第一次接触滑雪,到加入海拓农民滑雪队,这个1996年出生的延庆小伙表现出了一种不屈不挠的“闯劲”,不断打磨和细化自己的滑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