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到主,这种神奇的集体技能跃迁,得益于延庆自2018年起面向全区免费开展的“十万人培训”。四年来,该项目累计培训10.16万人次,取得制冰机、滑雪教练等职业技能证书7322张。延庆1400多名年轻人吃上了“冰雪大米”,开始了人生的蝶变。
李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40岁的李伟是延庆一名普通的社工。五年前,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他喜欢挑战自己。他总是想着做点什么。“我和媳妇买了一套装备,结果是第一次去雪地。我摔跤摔倒怀疑人生!”他笑着回忆往事。
依靠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李伟报名参加了“十万人集训”,先后考取高山滑雪二级裁判证书,成为一名滑雪教练兼裁判。2019年,在延庆区体育局的推荐下,他报名参加了雪橇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培训班。“我去一看全是英语教学,我就傻了。我跟老师说我听不懂。老师说‘你是代表延庆来的’。听到这话,我瞬间压力大了,但也充满了动力。”
975米,这是国家单板滑雪中心“雪游龙”赛道的长度;千分之一秒是雪橇比赛的最小时间单位。李伟熟记与雪橇比赛有关的每一个价值观...通过迎难而上,刻苦学习,刻苦练习,李伟终于获得了雪橇裁判资格,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展示了延庆人的职业风采。
因为同一个冬奥会超越了自己和陈晨。曾经是兽医的陈晨通过“大练兵”获得了瑞士国家专业滑雪教练证书,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高山滑雪裁判考试,成为延庆为数不多的高山滑雪专业人才。
和李伟、陈晨一样,因为冬奥会而改变生活的还有很多:牧羊人郎恩哥在延庆成立了第一支农民滑雪队,60多名农民小伙子热情地加入进来,成为滑雪教练;延庆的面点师王世存,通过“大练兵”成为“冰丝带”的制冰人;95后小伙子颜庆生成为“雪飞燕”装备部的一名安全警卫...吃“雪饭”的延庆青年中,有281名雪上教练,126名裁判员,36名国内雪车、雪橇、高山滑雪技术官员,116人获得瑞士国家专业滑雪教练证书。
拒绝流动,党是江河大海。后冬奥会时代,延庆的冰雪产业将迎来繁荣发展。这些因冰雪而兴盛的本土人才,将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显身手。
正如陈晨所说,“冬奥会结束了,但我的人生梦想才刚刚开始。"
延庆冬奥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潘摄
“冰雪热”补全全区旅游短板
下了京李高速,驶入延庆南门。妫水河大桥上的“夏都”二字格外醒目。这是延庆由来已久的美称,含义不言而喻:山青水绿,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
延庆是一个大的旅游区。但与春夏秋的炎热天气相比,冬季却相当萧条:除了众所周知的“龙庆峡冰灯”,能欣赏的地方屈指可数。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带来了“冰雪”,“美丽夏都”从此有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最美冬奥城市”。一年四季,曾经的旅游淡季——冬季逐渐变成了最热的季节。
“雪游龙”西南的陀山脚下,群山环抱中,数十栋联排别墅依山绵延近百米。层层叠叠、倾斜的屋顶和之字形的台阶透露出欧洲城镇的优雅;灰色的砖墙和石头纹理也说明了中国村庄的简单。这是张山营镇西大庄科村110多户村民的新住处,也是海拓滑雪场的精品住宿群。
升级后的西大庄科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尧摄
大庄科村是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最近的村庄。2019年,随着赛区的建设,村庄升级。今年“五一”,村民们陆续领到了新家的钥匙。“按照宅基地的面积,村民有的选了别墅,有的选了平层,基本每户都有一两百多平米。”大庄科村党支部书记徐建喜说。
住新房只是冬奥会的红利之一。徐建熙和村民们还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游客去海拓山玩,吃住在村里,就像国外的度假小镇一样!蓝图已经绘就:“除了我们自己的家,每户都有一套60平米的公寓,大家都准备拿出来,连同人口少住不进去的新房,交给企业经营。到时候大家可以住新房,可以去山区或者企业工作,得到的东西不止一个。”
目前,热爱滑雪的村民徐振生已经摩拳擦掌。“今年年底大众滑雪场开业的时候,我准备成立一所滑雪学校,做滑雪培训和滑雪板保养,让我们的‘度假小镇’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