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延庆,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冰雪。2021-2022雪季,张山营镇后黑龙寺“一房难求”。7岁的奥运迷吕帅在这里玩得很开心,有“冰墩墩”和“融雪”的娃娃抱枕,有模仿冬奥会开幕式的各国国旗连环景观,有冰壶板游戏等。
近年来,延庆根据区域特点,在世园会、冬奥会周边分别建设了一批以“世园会家园”、“冬奥家园”、“长城家园”、“山水家园”为主题的主题民宿,分别在南部的八达岭镇、北部的珍珠泉乡,实现精品民宿的整体布局。冬奥会期间,全区精品民宿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约366%和574%。
看到这里常年火爆的旅游市场,去年,刘文豪和他的外地人妻子在延庆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丁家堡村开了一家民宿。“村子北面毗邻杜愚山,从窗户可以看到山上的孟赢庙。一年四季都是景点!”
冰雪也是金山银山。随着海拓滑雪场、遍布全球的精品民宿,以及一批不断升级改造的滑雪场,冬季旅游的短板一下子被补上了。徐振声和刘文豪期待,在后冬奥时代,这座最美的冬奥城市将迎来全时段、全地域、全季节的旅游发展。
更多的国际事件伸出了“橄榄枝”。一场盛大的冬奥会赛事,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延庆。
“雪游龙”与延庆冬奥村。王诗琪摄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806名运动员在海拓之巅展开角逐。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曾多次前往延庆赛区,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观看比赛。他竖起大拇指说:“场地太棒了!是世界级的!”延庆冬奥村收到了数十封来自世界各地运动员的亲笔表扬信。在整个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延庆赛区以细致、热情、周到的方式接待了来自国际奥委会、各单项组织官员和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共2432人。
一项数据调查显示,2018年延庆赛区国际知晓率仅为8.6%,之后逐年上升至2022年的54.63%。延庆的国际知名度在飙升,国际“朋友圈”可以说是越来越大。
不仅获得了全球知名度,延庆经过7年的冬奥会筹备,已经掌握了国际赛事的运行规则,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模式。赛事期间,340人直接参与赛事运营,34名延庆技术官员经历过冬奥会,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保障国际顶级赛事。
一系列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应用,成为延庆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延庆区首次实现“分钟级、百米级”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达到历届冬奥会最高标准;用200辆氢大巴“空”护航;5G+8K技术提供高质量的异地观影体验;气溶胶监测、多体征传感设备等机器人全面应用;数字支付系统方便外国人消费和购物...“科技冬奥”的这些成果将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领域,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源动力。
得益于国际化、高水平的设施和保障,今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延庆区政府、国际单板滑雪联合会签署谅解备忘录,约定在未来5年内,国际单板滑雪联合会将定期在国家单板滑雪和雪橇中心举办。
最美冬奥城市,未来画卷的光明一角似乎已经揭开。
冬奥会的“长尾效应”正推动延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个生态、文明、幸福、最美的冬奥城市,正在向着未来全面迈进!
专家访谈
[/s2/]继续打造“奥运之都冰雪之都”[S2/]
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能给举办地带来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红(以下简称赵红)。
记者:举办冬奥会对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
赵:通过举办冬奥会,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一套赛事保障机制,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飞跃。同时,场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已经带动了经济,围绕盛会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持续拉动区域发展。此外,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在奥运遗产的利用上,国内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赵:以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为例。奥运会后,盐湖城的场馆主要用于举办国际比赛、运动员训练、青少年冬季运动和公共休闲。从2002年到2010年,依托场馆举办了200多场赛事,每场赛事都为犹他州创造了大量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