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5月23日电(记者王、、陈)从海南的大山深处走向世界舞台,琼中女足已经成为海南家喻户晓的名字。去年成立了职业俱乐部,创造了“成立第一年就成功”的历史。中国女足队员是在“体”“教”一体化大潮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成长教育实践将为未来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喜欢中文的“最佳射手”
6点10分,就在黎明前,梅-王春媚睡眼惺忪。洗漱完毕,他叠好被子,穿上球鞋和袜子,奔向训练场。上午的训练内容是灵敏协调和中路进攻投篮。
在投篮练习中,梅-王春媚展示了他的步法。她在许多比赛中被评为“最佳射手”。主教练邢对说,“梅速度快,技术好。最重要的是她有进球的欲望。”
图为琼中女足U15队员梅在训练后带领队友做伸展运动。新华社记者胡摄
她是梅琼中女足U15队员,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她的足球班是琼中女足和学校联合管理的。
训练结束后,吃过早餐,快速洗了个澡,穿过操场,梅-王春媚来到教室上课。这个在球场上飞得飞快的“前锋”姑娘,虽然在上午的英语课上昏昏欲睡,但还是“大力支持”上课。
“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全班38个人,我中间上不去,下不去。”梅-王春媚说,“(我)喜欢学习中文,而且我更喜欢文科。我更喜欢踢球,踢球更刺激。”
梅-王春媚在乡镇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身体素质出众,被琼中女足主教练肖珊选中,进入县城学习踢球。
梅生活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个偏僻的小里村。从琼中县出来,需要开车绕着蜿蜒狭窄的盘山路,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
没有比赛的时候,梅-王春媚每两周回家一次。放学后爸爸会骑摩托车带她回家。谈及未来的目标,梅-王春媚笑着说:“我希望通过足球考上大学,进入国家队,为国争光。”魏,梅的母亲,希望她的女儿将来能在清华大学学习。“她有文化就更好找工作,国家队也需要有文化的球员”。
避免孩子过早的“选择题”
足球的体教融合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过早地让孩子做出只踢球不上学或者只上学不踢球的选择”。现在是初中生学习压力加大,足球技术提高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同时又被学习、考试、训练、比赛的一方过度占据,成为矛盾的焦点。
维冠说,为了兼顾学习和足球,队员们每天早上都要起床训练。8点以后和其他同学照常上文化课,等到下午4点放学后继续训练至少2个小时。
图为琼中女足U15队员正在上英语课。新华社记者胡摄
起初,女孩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忍受这种痛苦。直到2011年到2012年,13名琼中女足队员凭借自己的足球技术考上了大学,才真正理解了教练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班主任陈欣是梅的楷模。陈欣琼中人,琼中女足第一人。她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
陈欣说,看到梅-王春媚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足球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我不踢足球,我初中毕业后可能会出去打工。”
为解决体育与文化教育“两张皮”的问题,琼中县于2016年将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的所有权从原文体部门划转到教育部门,通过体制整合,促进体教融合。
琼县教育局局长奥林说,该县采取“中心+学校”的合作模式,让中心选拔的青少年集中到县内3所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开设10个足球班,并设置专门的课程配合训练时间。如果队员外出比赛、训练,学校也会派老师随队补课,尽可能为队员提供系统完整的文化教育。
不打职业的出路在哪里?
在这条体教融合的道路上,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球员毕业后的出路,体育专业文化课竞争力弱等等。
“毕竟能成为职业运动员的职业运动员屈指可数。只有把教育做到底,给足球班的孩子更多未来的选择,才能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奥林说。
为进一步打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和晋升通道,琼中县在海南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符合条件的具有足球特长的适龄学生全部安排到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三年专科学习,然后进入海南大学完成两年本科学习。
目前,琼中女足共有56名队员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90名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30多名队员通过踢足球“踢”进了大学。中国女足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小莉表示,这些孩子足球基础扎实,毕业后当足球老师或教练都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