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王靖宇、纪家栋、廖俊)对于成都市足协专职副主席刘刚来说,体教融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从教育系统、体育系统、中国足协汇集与青少年和校园足球相关的资金。
记者5月底联系刘刚时,他正忙着2021-2022赛季成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开赛。这学期的比赛原计划4月初开始,但因为疫情推迟到本周。
据刘刚介绍,成都是全国青少年和校园足球比赛覆盖面最广的城市之一。幼儿园里有给孩子们的嘉年华趣味活动。小学初中高中都有校园联赛。小学参赛队伍最多,达到近400人。每年大约有5000场青少年足球比赛。
成都的小球员在当地的校园足球赛上。
近年来,成都市教育局每年拨款280万元,通过向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成都市足协承办校园足球比赛和师资培训。刘刚说,成都市足协举办的校园足球比赛都是免费的,280万根本不够。成都市足协统筹利用成都市体育局和中国足协每年拨付的经费和自有资金,使比赛有了现在的规模。
“教育局没有校园足球经费的时候,我们也办过青少年比赛,但是规模小很多。随着教育系统的资助,我们的竞争变得更大了。”
刘刚告诉记者,多年来,成都市足协和成都市教育局的沟通合作一直很顺畅。市里的青少年足球比赛是一个体系,不存在体育和教育各占一份的问题。
“我们把定位放对了,就是提供服务,因为我们有专业的团队。教育部门觉得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是对孩子和学校的支持,我们在专业性上下功夫。”
成都的小观众在场边看比赛。
2015年之前,成都的校园足球联赛只持续四五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公布后,成都市足协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完善赛制,逐步达到现有规模。从比赛类型来说,可以分为T联赛(提高)、P联赛(普及)、X联赛(夏令营)。在T联赛中,按照级别分为T超、T A、T B三组,12岁小学组的T超联赛比赛,每周10支球队在周中进行主客场联赛。比赛从每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6月的暑假。甲A的参赛球队是2级到5级各年级成都前10名的球队,6级第11到20名的球队。赛制是双循环,而乙联赛是所有学校的参赛队伍。
这是成都市足协对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赛事和活动体系的总结。
这是成都市足协某学年的比赛安排日历,给记者看。每种颜色代表一种竞争。
“我们的校园赛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免费,第二是第一年9月就可以知道整个赛季的赛程。如果孩子有兴趣班或者其他安排,家长可以错开时间。”
成都市足协还专门开发了一款手机软件,建立青少年赛事数据库。比赛过程中,裁判可以用手机通过后台系统轻松查询选手的身份信息和照片。对于那些涉及运动员等级证书的赛事,组委会安排了现场比赛,存储了视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追溯。
这是手机软件的截图。
“现在成都市市级梯队和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从校园联赛的参赛队伍中选拔的。我觉得这是体教融合的双赢。不需要区分这个活动是在教育部门还是体育部门。如果成都的足球水平高,我们就是赢家。”
湖北武汉的校园足球赛也是以体教合作的形式办的。武汉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郑伟国表示,武汉足球的教体融合起步很早。
武汉年轻球员在当地的校园足球比赛中。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和体育局青训处、足协等部门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
郑卫国告诉记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不多。比如体育与健康艺术部只有三个工作人员,所有项目都要做。所以,把比赛组织交给足协是很自然的选择。
“足协人员配备充足,我们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所有赛事组织交给足协。他们每年都向我们汇报比赛计划、训练计划和预算,我们同意以后执行。”
目前,武汉市教育局每年对校园足球的投入约2400万元。一方面,武汉市教育局向全市437所中小学足球试点学校各拨款4万元,另外每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足协支付6700万元,由足协组织市级校园足球比赛和上级教育部门主办的比赛。每年上半年举行全市区级比赛,下半年选拔队伍参加市级联赛。
武汉本地小球员赛前合影。新华社记者肖一九摄
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陈长虹表示,2015年以来,特别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发布以来,北京足球项目的体教融合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体育赛事还没有完全融合,但双方在赛程、日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沟通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