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组织工作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的正式发布,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国内最高规格足球联赛正式落地,这也意味着青少年足球领域的体教融合在竞赛设计和实施上迎来了实质性突破。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办公室副主任王登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全国青少年足球竞赛平台对学校体育改革、体教融合、中国足球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平台整合资源,构建科学、高效、完整的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足球的知名度和竞技水平。
打破“教育”和“体育”之间的壁垒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办公室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相关领导牵头。成立综合协调、监督、竞赛、裁判、宣传、技术研究工作小组,三方派人担任工作小组成员,共同推进联赛各项组织工作。
中国足协青训部部长、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办公室执行秘书乔代虎表示,这样的竞赛组织架构有利于教育部门在德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给予青少年球员更大的支持,体育部门和足协对专业人才队伍和专业能力给予更多的保障,各方优势资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青少年球员的健康成长。
记者从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竞赛办公室获悉,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新格局以青少年球员健康发展为目标,保障青少年球员文化学习,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同时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充分扩大青少年参与足球的数量,因地制宜安排比赛时间和地点,推动地方青少年竞赛发展,逐步建立稳定、长期、多层次的地方青少年竞赛体系。
《方案》提到,为满足不同青少年队伍更多比赛需求,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在处理原有校园足球系列赛与足协青训系列赛的关系上,可适当保留知名品牌赛事(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夏令营),其他赛事将打破“教育”与“体育”的壁垒,完成融合。
抛弃唯成绩论,为青少年考虑方方面面
根据《方案》规划,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将面向全体青少年开放,不限制球员和球队参赛。学校运动队、校队、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等。能参加比赛,这是比赛定位中最大的特点。由此可见,它将是国内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竞技水平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顶级青少年足球赛事。
本着摒弃“冠军”面向所有人的原则,以青少年球员的健康发展为总目标,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也对赛事规则进行了创新。比如传统比赛结束后,一些年龄段还可以在第三节进行25分钟的教学比赛,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上场机会;初中男女足球比赛将减少11人制比赛的场地,使比赛更加符合现代足球的特点,提高其精彩程度。
《方案》还提到,玩家的参赛情况将根据其出生日期和学年来决定。对此,乔代虎解释道:“这是对原有体制的创新,既满足了学校各队(9月1日入学)的建队需求,又符合国际标准,满足了人才选拔的需要。实现大小月子统筹考虑,稳定队伍队形。”
此外,赛事将以中国足协官方App“绿色中国”为基础,与全国各赛区赛事管理平台对接,建立数据中心。参赛队伍的报名和比赛全部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
乔代虎说,学校、体校队可以和社会青训机构、职业俱乐部合作。队名可以联合使用,在校社团成员可以直接参加。这也是推动体教深度融合的一个举措。鼓励专业资源加强与各级学校的合作,实现共赢。
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球员健康成长的足球环境
中国足协副主席、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高洪波表示,在赛事执行层面,全国联赛办公室和地方组织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大局上来,凝聚发展共识,进一步推动地方赛事的执行;面对部分地区青少年足球发展相对缓慢的现实,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中国足协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竞赛组织在人才、政策、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据介绍,赛事办公室会对各地赛事给出指导性建议。现有的地方赛事,只要符合完全融入、无障碍的原则,符合方案要求,都可以直接作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地方赛事。同时,地方组织可以根据现有比赛和项目要求,设立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地方比赛。
不能让踢球的孩子脱离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是体教融合大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对此,高洪波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并重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