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马)未来三年,我国公共建筑屋顶的光伏覆盖率将力争达到50%。这意味着,明天的建筑不仅低碳节能,而且更“懂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2022浦江创新论坛,开启了最新的科技访谈《平行未来的N个维度》,邀请了我国建筑结构领域的青年科学家胡建辉教授,展开关于未来建筑的N种想象:未来建筑一定会向低碳、信息化方向演进,建筑会变得更低碳、更智能、更“懂你”。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有一个运动场馆——“艾斯·库伯”,绽放着中国冰雪运动员的夺冠梦想。事实上,这座银白色冰雪场馆背后的低碳故事也创下了新的环保纪录。它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改造而成。“水立方”本身就是低碳建筑。14年后,其建筑的透光率保持在95%以上。“这是因为建筑区域和屋顶覆盖着一层气泡状的聚合物薄膜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这种材料的重量只有玻璃的1/10,厚度也只有玻璃的一半,但却是自清洁的。就像荷叶一样,表面不吸水,雨水可以直接带走表面的灰尘。此外,它还是一种100%可回收的材料。”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建筑从材料、结构、控制技术三个方面践行了“活”的低能耗,不愧为低碳建筑的典范。比如它在空之间的内部划分就很科学。要知道,观众席的温度不可能和冰面附近一样,观众席区域需要加热。而“艾斯·库伯”的分区供热可以满足能源高效利用的要求,使得能耗更低;视觉观众舒适度反馈系统,让建筑能够“了解”观众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对建筑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想要更高、更大、更特别的建筑,但它们消耗了大量资源,排放了大量碳。现在人们不仅关注施工过程,更关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胡建辉教授说。
据透露,到2025年,国家要求公共建筑屋顶的光伏覆盖率要达到50%。目前,提高光伏覆盖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BAPV(光伏附着在建筑物上),另一种是BIPV(光伏集成在建筑物上)。“光伏与建筑融为一体。建筑在为人们遮风挡雨的同时,也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预计一块光伏板7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同时需要有一套传感控制系统来安装光伏,比如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来测量建筑产生了多少千瓦时,减少了多少碳排放。所以未来的建筑一定会向低碳、信息化方向进化,建筑会变得更低碳、更智能、更“懂你”。
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正孕育着变革。低碳建筑有很多突破,与能源、机械、电力、计算机交叉。我们甚至可以从植物学的角度规划不同的建筑类型。“未来,建筑可能不总是固定的、坚硬的。随着柔性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控制的出现,人们完全可以颠覆以往的观念,设计出灵活舒适的建筑结构,甚至可以便携移动。”对此,胡建辉充满信心。
作者:马亚宁